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及保护措施成效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我国湖泊水库水质现状 | 第11-12页 |
·富营养化概述 | 第12-14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特征 | 第12页 |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 | 第12-13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3-14页 |
·湖泊富营养化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国内外富营养化机理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5页 |
·国内外对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17页 |
·富营养化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页 |
·湖泊内源污染研究理论进展 | 第17-19页 |
·湖泊内源污染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沉积物磷的形态分析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18页 |
·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磷的累积及迁移转化 | 第18-19页 |
·沉积物一水界面上营养盐交换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实验室培养法 | 第19页 |
·水下原位模拟法 | 第19页 |
·沉积物间隙水浓度梯度估算法 | 第19-20页 |
·上覆水营养盐质量平衡法 | 第20页 |
·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外源性营养物质控制 | 第20页 |
·湖泊内源营养负荷控制技术 | 第20-22页 |
·课题的提出及来源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彩云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研究 | 第25-55页 |
·彩云湖概况 | 第25-26页 |
·自然环境 | 第25页 |
·气候条件 | 第25页 |
·暴雨洪水特性 | 第25-26页 |
·水质测定项目 | 第26-28页 |
·物理指标 | 第26-27页 |
·化学指标 | 第27-28页 |
·生物指标 | 第28页 |
·监测方法 | 第28-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彩云湖监测断面 | 第30-31页 |
·新建水库成库初期特点 | 第31页 |
·人工湖成库初期水质特征 | 第31-44页 |
·水温 | 第31-32页 |
·水体透明度(SD) | 第32-33页 |
·溶解氧(DO) | 第33-34页 |
·pH 值 | 第34-35页 |
·TP | 第35-36页 |
·TN | 第36-37页 |
·氮磷比 | 第37-38页 |
·NH_3-N | 第38-40页 |
·COD_(Mn) | 第40页 |
·叶绿素a(chla) | 第40-41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水库流速 | 第41-42页 |
·彩云湖成库初期富营养化评价 | 第42-44页 |
·浮游藻类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 第44-53页 |
·监测方法 | 第45页 |
·彩云湖浮游藻类调查结果 | 第45-49页 |
·藻类优势种及其季节变化 | 第49-53页 |
·彩云湖水质生物学评价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实验研究 | 第55-65页 |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55-56页 |
·沉积物pH 的测定 | 第56-57页 |
·方法 | 第56页 |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沉积物磷的化学分级提取与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总磷 | 第57页 |
·沉积物磷的连续提取方法 | 第57-58页 |
·沉积物中各种磷形态含量 | 第58-60页 |
·无机磷 | 第58-59页 |
·有机磷 | 第59-60页 |
·环境因素对沉积物磷影响规律模拟试验 | 第60-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0页 |
·磷变化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底水置换效果研究 | 第65-72页 |
·水量平衡分析 | 第65-68页 |
·降雨量与蒸发量计算 | 第66页 |
·湖面净降水量计算 | 第66-67页 |
·环湖边坡入湖雨水量计算 | 第67页 |
·雨水箱涵收集雨水量 | 第67-68页 |
·下渗水量计算 | 第68页 |
·水量平衡分析 | 第68页 |
·底水排放运行模式 | 第68-69页 |
·水体水质分析 | 第69-70页 |
·营养物消减量计算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清水养鱼效果研究 | 第72-76页 |
·概述 | 第72-74页 |
·鱼类养殖效果分析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6 人工复氧效果研究 | 第76-89页 |
·复氧设备工作原理 | 第77页 |
·影响范围的确定 | 第77-78页 |
·影响范围内曝气设施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 第78-81页 |
·pH | 第78-79页 |
·TN | 第79页 |
·TP | 第79-80页 |
·Chla | 第80-81页 |
·运行模式探讨 | 第81页 |
·水体复氧效果分析 | 第81-87页 |
·溶解氧(DO) | 第81-82页 |
·透明度(SD) | 第82页 |
·COD_(Mn) | 第82页 |
·营养盐 | 第82-86页 |
·藻类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7 工程技术措施研究 | 第89-93页 |
·雨水截留渗滤沟 | 第89-90页 |
·人工循环 | 第90-91页 |
·消落带处置工程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93-97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建议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录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