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生态环境恶化 | 第9页 |
|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 第9-10页 |
| ·退耕还林概况 | 第10页 |
| ·退耕还林发展阶段 | 第10-11页 |
| ·号召动员阶段 | 第10页 |
| ·试点示范阶段 | 第10页 |
| ·工程建设阶段 | 第10-11页 |
| ·后期巩固阶段 | 第11页 |
| ·国外退耕还林概况 | 第11页 |
| ·美国退耕还林概况 | 第11页 |
| ·欧洲退耕还林概况 | 第11页 |
| ·中外退耕还林比较 | 第11-12页 |
| ·中外退耕还林目的不同 | 第11-12页 |
| ·中外退耕还林基础不同 | 第12页 |
| ·遥感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森林资源调查和规划 | 第13-14页 |
| ·森林病虫害监测 | 第14页 |
| ·森林火灾的监测预报及灾害损失评估 | 第14-15页 |
| ·工程造林质量监测 | 第15页 |
| ·树种识别 | 第15页 |
| ·森林郁闭度信息提取 | 第15页 |
| ·遥感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监测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2 引言 | 第16-18页 |
| ·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 | 第18页 |
| ·研究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18页 |
| ·遥感监测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材料 | 第19-21页 |
| ·遥感材料 | 第19-20页 |
| ·非遥感资料 | 第20-21页 |
| ·工作环境 | 第21页 |
| 4 遥感图像处理 | 第21-33页 |
| ·图像校正 | 第21-24页 |
| ·控制点的选取 | 第21-22页 |
| ·坐标转换 | 第22-23页 |
| ·像元重采样 | 第23-24页 |
| ·数据融合与波段组合 | 第24-26页 |
| ·图像增强 | 第26-28页 |
| ·图像镶嵌 | 第28-29页 |
| ·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 第29-33页 |
| 5 遥感影像分类 | 第33-37页 |
| ·分类类型的确定 | 第33页 |
| ·分类方法的确定 | 第33-35页 |
| ·目视解译 | 第33-34页 |
| ·计算机自动分类 | 第34-35页 |
| ·训练样本的选取 | 第35-36页 |
| ·分类器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最小距离分类法 | 第36页 |
| ·马氏距离法 | 第36页 |
| ·最大似然分类法 | 第36-37页 |
| 6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监督分类结果 | 第37-38页 |
| ·2003 年与 2005 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比较 | 第38-39页 |
| ·精度评价 | 第39-41页 |
| ·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 ·数据的 kappa 系数 | 第42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