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燃蒸联合循环底循环性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9-23页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联合循环电站的发展第10-15页
     ·联合循环电站在世界的发展第10-11页
     ·联合循环电站在我国的发展第11-13页
     ·联合循环蒸汽部分优化技术研究现状第13-14页
     ·联合循环的类型第14-15页
   ·联合循环中的燃气轮机第15-17页
   ·联合循环中的余热锅炉第17-22页
     ·余热锅炉的系统第19-20页
     ·影响余热锅炉性能的主要因素第20-22页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理论分析模型第23-34页
   ·前言第23页
   ·联合循环理论分析模型第23-25页
   ·余热锅炉及汽轮机的理论模型第25-31页
     ·余热锅炉的热工模型和T-Q图第25-28页
     ·汽轮机的热工模型和h-s图第28-31页
   ·联合循环蒸汽部分的特点第31-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联合循环运行优化程序开发第34-44页
   ·前言第34页
   ·Matlab简介第34-36页
   ·基础软件开发第36页
   ·联合循环基本热力过程计算程序第36-40页
     ·余热锅炉计算程序第36-38页
     ·汽轮机计算程序第38页
     ·额定工况联合循环蒸汽部分热力计算第38-40页
   ·蒸汽部分优化程序框图第40-43页
     ·余热锅炉程序框图第40-42页
     ·汽轮机程序框图第42页
     ·蒸汽部分优化程序框图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联合循环蒸汽系统参数的优化分析第44-69页
   ·前言第44页
   ·优化的结果与分析第44-66页
   ·优化结果第66-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及其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耐张塔上跳线抗变刚度及长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