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20页 |
1 绪论 | 第20-45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20-23页 |
·选题背景 | 第20页 |
·选题意义 | 第20-2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 第23-37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文化哲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8-37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37-40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特色 | 第40-45页 |
·研究内容 | 第40-43页 |
·研究创新 | 第43-45页 |
2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关照 | 第45-78页 |
·主体性文化:马克思主义新的文化观 | 第45-56页 |
·主体性文化 | 第45-51页 |
·主体性文化与人 | 第51-54页 |
·主体性文化对人的理解 | 第54-56页 |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大众化的当代形态 | 第56-62页 |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逻辑与价值 | 第56-59页 |
·实践:人的文化的存在 | 第59-60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实践哲学大众化的出场路径 | 第60-62页 |
·文化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天然依托 | 第62-70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认知场 | 第64-66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人化”即“文化” | 第66-67页 |
·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人”的途径 | 第67-70页 |
·主体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关怀 | 第70-78页 |
·主体文化自觉是一种历史精神 | 第72-73页 |
·主体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追求精神 | 第73页 |
·主体文化自觉是一种理性精神 | 第73-74页 |
·主体文化自觉是一种实践精神 | 第74-78页 |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困境与理路创新 | 第78-114页 |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困境 | 第78-92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下民众“文化心理”的坚守性 | 第78-81页 |
·传统农业文明下民众“文化思维”的保守性 | 第81-83页 |
·中西文化差异下民众“文化认知”的片面性 | 第83-87页 |
·多元文化冲突下民众“文化价值”的迷误性 | 第87-89页 |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众“文化人格”的物化性 | 第89-90页 |
·意识形态教化下民众“文化内化”的苍白性 | 第90-92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式诉求 | 第92-104页 |
·内容“吻合”大众生活需求 | 第92-98页 |
·传播“契合”大众自我意识 | 第98-101页 |
·途径“渗入”大众文化世界 | 第101-103页 |
·导向“构建”大众精神家园 | 第103-104页 |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路创新 | 第104-114页 |
·基点:开掘文化精神 | 第105-107页 |
·主线: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 | 第107-110页 |
·途径:文化建构与文化教化 | 第110-111页 |
·场域:回归生活世界 | 第111-114页 |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性文化形态吁求 | 第114-165页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文化形态建构的历史规定性 | 第115-123页 |
·外来文化本土化、民族化之一:佛教与儒学 | 第116-118页 |
·外来文化本土化、民族化之二:基督教与儒学 | 第118-121页 |
·外来文化本土化、民族化之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 第121-123页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文化形态建构的领导规定性 | 第123-130页 |
·葛兰西与“文化领导权” | 第123-126页 |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践行”执政党的文化使命 | 第126-127页 |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民众的文化“同意” | 第127-129页 |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满足”我国市民社会凸显的现实诉求 | 第129-130页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文化形态建构的主体规定性 | 第130-141页 |
·在类主体、群主体视野下建构个体主体性 | 第130-134页 |
·在理想性视野下建构现实性 | 第134-137页 |
·在“完整的人”视野下把握人的精神存在 | 第137-141页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文化形态建构的时间规定性 | 第141-154页 |
·民众的文化“时间”意识 | 第142-146页 |
·“中国史境”下的民众文化认同 | 第146-149页 |
·民众文化认同下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149-154页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文化形态建构的空间规定性 | 第154-165页 |
·民众的文化“空间”意识 | 第154-158页 |
·文化交往中民众的文化价值诉求 | 第158-160页 |
·文化交往中民众的文化对话立场 | 第160-165页 |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性文化教化图式 | 第165-227页 |
·文化教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化之道 | 第165-178页 |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教化思想概述 | 第165-171页 |
·文化教化的功能:精神的自由创造 | 第171-173页 |
·文化教化的祛魅:文化价值的认同性 | 第173-175页 |
·文化教化的方法:点亮“人性灵” | 第175-178页 |
·自由自觉:马克思主义文化教化的内在图式 | 第178-192页 |
·教化对象:客体向主体的转化 | 第178-182页 |
·教化内容:知识向精神的转化 | 第182-186页 |
·内化图式:自在向自觉的转化 | 第186-192页 |
·本虚而实:文化教化关联现实生活的良性机制 | 第192-210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教化的“虚”与“实” | 第193-196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教化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 | 第196-202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礼仪与教化 | 第202-205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的“社会知识分子”践履 | 第205-210页 |
·多维辐射:马克思主义文化教化的的组织运行系统 | 第210-227页 |
·运行系统探讨的基本思路 | 第210-214页 |
·学校教育系统 | 第214-218页 |
·社会教化体系 | 第218-227页 |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日常生活场域变革 | 第227-260页 |
·回归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价值旨归 | 第227-235页 |
·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的主要范式 | 第227-229页 |
·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逻辑架构 | 第229-232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生活世界指向 | 第232-235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日常生活世界逻辑 | 第235-252页 |
·日常生活: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 | 第235-240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吁求主体走出传统日常生活的羁绊 | 第240-243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吁求个体日常生活的和谐化 | 第243-246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吁求日常生活结构的和谐化 | 第246-252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日常生活重建路径 | 第252-260页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升民众的主体意识 | 第252-254页 |
·推动学校人文教育改革,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力 | 第254-258页 |
·构建和谐社会规则意识,优化日常生活结构 | 第258-260页 |
7 结论 | 第260-262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271页 |
作者简历 | 第271-27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