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 第11-12页 |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 第12-13页 |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 第13-14页 |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区位论 | 第14页 |
·系统论 | 第14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4-1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2.乾安县区域概况 | 第18-21页 |
·自然条件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自然条件 | 第18-19页 |
·生态环境 | 第19页 |
·人文环境 | 第19-2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9-20页 |
·历史条件 | 第20-21页 |
3.乾安县旅游资源评价 | 第21-30页 |
·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 第21-24页 |
·评价方法 | 第21页 |
·评价因子 | 第21页 |
·计分方法 | 第21-22页 |
·等级划分 | 第22页 |
·评价结果 | 第22-24页 |
·旅游资源分区开发评价 | 第24-30页 |
·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指标选取 | 第25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25-26页 |
·权重计算结果 | 第26-27页 |
·建立综合得分模型 | 第27-28页 |
·最终评价结果 | 第28-30页 |
4.乾安县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第30-34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Strengths) | 第30-31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Weakness) | 第31-32页 |
·旅游资源开发机遇(Opportunities) | 第32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挑战(Threats) | 第32-34页 |
5.乾安县旅游资源开发 | 第34-50页 |
·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思路 | 第34-35页 |
·开发原则 | 第34-35页 |
·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思路 | 第35页 |
·乾安县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 第35-39页 |
·旅游资源概况 | 第36页 |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分析 | 第38页 |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 第38-39页 |
·旅游资源分区开发 | 第39-43页 |
·西南部大布苏泥林风景旅游区 | 第39-41页 |
·中部水上城市综合旅游区 | 第41-43页 |
·东部—草原风情旅游区 | 第43页 |
·乾安县旅游资源开发线路组织 | 第43-45页 |
·旅游线路组织原则 | 第44页 |
·县域旅游线路组织 | 第44-45页 |
·乾安县旅游资源产品开发 | 第45-50页 |
·开发依据与原则 | 第45-46页 |
·重点旅游产品的开发 | 第46-48页 |
·辅助旅游产品 | 第48-50页 |
6.乾安县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性对策 | 第50-54页 |
·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 | 第50页 |
·注重开发与保护资源协调发展 | 第50-52页 |
·防治旅游开发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 第50-51页 |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 第51页 |
·旅游软环境建设措施 | 第51-52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性对策 | 第52-54页 |
·法律保障体系 | 第52页 |
·管理保障体系 | 第52页 |
·资金保障体系 | 第52-53页 |
·人才保障体系 | 第53页 |
·信息保障体系 | 第53-54页 |
7.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