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人格美探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根据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对屈原和屈原人格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三、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屈原人格美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渊源 | 第16-33页 |
一、人格和人格美的界定 | 第16-21页 |
1、人格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2、人格与美的交融互证关系 | 第18-19页 |
3、人格美是精神美和心灵美的重要表现 | 第19-21页 |
二、屈原人格美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1-26页 |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 第21-23页 |
2、变法图强和列国称雄的时代情势 | 第23-24页 |
3、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兴起和楚国面临的挑战 | 第24-26页 |
三、屈原人格美形成的文化渊源 | 第26-33页 |
1、对孔孟儒家君子人格的继承和发展 | 第27-31页 |
2、楚文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屈原人格美的内涵分析 | 第33-61页 |
一、屈原人格美的具体内容 | 第33-43页 |
1、求真逐善的智慧美 | 第33-36页 |
2、独立不迁的情操美 | 第36-39页 |
3、历久弥坚的意志美 | 第39-42页 |
4、好修为常的行为美 | 第42-43页 |
二、屈原人格美的实践表征 | 第43-55页 |
1、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 | 第44-46页 |
2、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 | 第46-48页 |
3、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 | 第48-49页 |
4、举贤使能的美政理想 | 第49-52页 |
5、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 第52-55页 |
三、屈原人格美的基本特征 | 第55-61页 |
1、浪漫主义与道德的理想主义 | 第55-57页 |
2、情感主义与价值的绝对主义 | 第57-59页 |
3、批判主义与精神的超越主义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屈原人格美的总结与评价 | 第61-86页 |
一、屈原人格美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61-67页 |
1、屈原人格美的进步性与合理性 | 第61-64页 |
2、屈原人格美的局限性 | 第64-67页 |
二、屈原人格美对后世的影响 | 第67-78页 |
1、屈原人格美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影响 | 第67-75页 |
2、屈原人格美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 第75-78页 |
三、屈原人格美的当代意义 | 第78-86页 |
1、忧国忧民精神的当代意义 | 第78-82页 |
2、上下求索精神的当代意义 | 第82-83页 |
3、身心兼修精神的当代意义 | 第83-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后记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