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黄土损伤特性研究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 ·损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0-12页 |
| ·损伤概念的提出 | 第10页 |
| ·经典损伤力学 | 第10页 |
| ·复合体损伤力学 | 第10-12页 |
| ·岩土损伤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 ·冻土的损伤研究 | 第13-14页 |
| ·软土损伤的研究 | 第14页 |
| ·膨胀土损伤的研究 | 第14-15页 |
| ·黄土损伤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岩土损伤力学的发展阶段 | 第16-18页 |
| ·唯象宏观损伤力学 | 第16-17页 |
| ·细观损伤力学 | 第17页 |
| ·准唯象损伤力学 | 第17-18页 |
| ·细观计算损伤力学 | 第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8页 |
| ·本文的研究的内容 | 第18-20页 |
| 2 试验准备及试验仪器性能的验证 | 第20-43页 |
| ·试验仪器简介 | 第20-22页 |
| ·试验仪器 | 第20页 |
| ·新型真三轴仪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 ·新型真三轴仪的控制系统 | 第22页 |
| ·新型真三轴仪的加压系统 | 第22页 |
| ·试验准备 | 第22-27页 |
| ·试样制备 | 第23-25页 |
| ·试验方案 | 第25-27页 |
| ·试验采用的标准 | 第27-31页 |
| ·试样固结标准 | 第27页 |
| ·试样的破坏标准 | 第27页 |
| ·试样的破坏形式 | 第27-31页 |
| ·新型真三轴仪器性能的试验验证 | 第31-42页 |
| ·同一应力路径下的重复性对比试验 | 第31-34页 |
| ·同一应力路径下与常规三轴的试验对比 | 第34-38页 |
| ·同一应力路径不同干密度的真三轴试验对比 | 第38-40页 |
| ·同一应力路径不同剪切速率的真三轴试验对比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3 复杂应力路径下Q_2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 | 第43-59页 |
| ·概述 | 第43-44页 |
| ·同一含水量、同一固结围压不同中主应力比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44-50页 |
| ·同一中主应力比、同一含水量不同固结球应力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50-54页 |
| ·同一中主应力比、同一固结球应力不同含水量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4 Q_2黄土的强度特性 | 第59-78页 |
| ·概述 | 第59页 |
| ·Q_2黄土的抗剪强度 | 第59-62页 |
| ·抗剪强度形成机理 | 第60页 |
| ·影响黄土强度的因素 | 第60-61页 |
| ·Q_2黄土的强度参数 | 第61-62页 |
| ·土的强度理论 | 第62-64页 |
| ·广义米塞斯条件和广义屈瑞斯卡条件 | 第62-63页 |
| ·Mohr-Coulomb准则 | 第63页 |
| ·Lade-Duncan破坏准则 | 第63-64页 |
| ·Matsuoka-Nakai破坏条件 | 第64页 |
| ·偏平面上破坏条件的形状函数 | 第64-65页 |
| ·Q_2黄土的屈服与破坏曲线 | 第65-76页 |
| ·子午面上的临界状态线 | 第65-67页 |
| ·屈服与破坏 | 第67页 |
| ·同一含水量、不同平均球应力下π平面上的破坏曲线 | 第67-72页 |
| ·同一平均球应力、不同含水量下π平面上的破坏曲线 | 第72-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5 Q_2黄土的损伤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 | 第78-93页 |
| ·复合体损伤观点 | 第78-80页 |
| ·损伤比的定义 | 第80-89页 |
| ·G_i与(G_d)_ε1的确定 | 第80-81页 |
| ·同一含水量、同一中主应力比、不同固结球应力下G_0的损伤演化规律 | 第81-89页 |
| ·Q_2黄土剪切过程中的损伤演变规律 | 第89-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3-94页 |
| ·展望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