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关于武陵山片区发展的论述 | 第13-14页 |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武陵山片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区域概念与区域内涵的多面性 | 第16-17页 |
·区域概念 | 第16页 |
·区域特征与类型 | 第16-17页 |
·区域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理论 | 第17-18页 |
·区域系统理论 | 第18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区域整合理论 | 第19页 |
·基于要素市场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理论 | 第19页 |
·基于区域利益主体的区域合作理论 | 第19页 |
·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武陵山片区区域整合分析 | 第21-33页 |
·武陵山片区区域特征诊断 | 第21-27页 |
·武陵山片区是省际交界边缘山区 | 第21-23页 |
·武陵山片区资源丰富环境复杂 | 第23-25页 |
·武陵山片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 第25-26页 |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文化浓郁 | 第26-27页 |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27-29页 |
·行政区划壁垒重重 | 第27页 |
·财税金融体制僵硬 | 第27-28页 |
·思维习惯传统落后 | 第28页 |
·合作机制力量薄弱 | 第28-29页 |
·武陵山片区区域整合的价值 | 第29-30页 |
·有利于促进片区协调发展 | 第29页 |
·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 第29-30页 |
·有利于提升片区产业竞争力 | 第30页 |
·武陵山片区区域整合的内部基础 | 第30-33页 |
·社会各界区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 第30-31页 |
·区域合作平台逐渐增多 | 第31-32页 |
·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构建 | 第32-33页 |
第4章 龙凤协作示范区:武陵山片区整合与发展的平台 | 第33-45页 |
·龙凤协作示范区区情分析 | 第33-40页 |
·区情概况 | 第33-34页 |
·经济把脉 | 第34-40页 |
·龙凤协作示范区建设在区域发展中的意义和定位 | 第40-41页 |
·为武陵山片区一体化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第40页 |
·在区域发展中构建“一极四区”的战略定位 | 第40-41页 |
·龙凤协作示范区组织与协作建设现状 | 第41-43页 |
·合作组织基础力量逐步增强 | 第41-42页 |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步伐加快 | 第42页 |
·资源保护合作意识逐步统一 | 第42-43页 |
·龙凤协作示范区建设面临的难点与问题 | 第43-45页 |
·行政体制互相分割 | 第43页 |
·资金政策缺乏落实 | 第43页 |
·交通网络通而不畅 | 第43-44页 |
·思想意识分裂不一 | 第44-45页 |
第5章 加强龙凤协作示范区平台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 第45-60页 |
·以提高协作水平为宗旨,建立一体化协作组织和机制 | 第45-46页 |
·建立一体化协调组织 | 第45页 |
·建立一体化促进机制 | 第45-46页 |
·建立一体化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 | 第46页 |
·建立一体化约束机制和创新考核机制 | 第46页 |
·以整合资源为抓手,形成良好互动的区域新格局 | 第46-52页 |
·整合政策资源 | 第46-48页 |
·整合产业资源 | 第48-50页 |
·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 第50-51页 |
·整合教育人才资源 | 第51-52页 |
·以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搭建武陵山片区区域整合实现平台 | 第52-60页 |
·加快龙凤协作示范区融城建设 | 第52-54页 |
·推进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 第54页 |
·建立一体化市场体系 | 第54-56页 |
·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 第56-58页 |
·坚持可持续发展 | 第58-59页 |
·联合争取国家项目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