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绪论第12-27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研究进展与研究目的第13-20页
     ·研究进展第13-19页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历程回顾第13-14页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体系及相关保护理论第14-16页
       ·国外文物古迹的环境保护值得借鉴的方法第16-19页
     ·研究目的第19-20页
     ·研究创新点第20页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20-25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范围第21-25页
       ·地理范围第21-22页
       ·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范畴第22-25页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5-27页
     ·论文框架第25-26页
     ·研究方法第26-27页
       ·综合分析法第26页
       ·比较研究法第26页
       ·推演归纳法第26页
       ·田野调查法第26页
       ·"过程—事件分析"方法第26-27页
2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概述第27-39页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成要素第27-30页
     ·自然要素第27-29页
     ·人文活动第29-30页
       ·地域文化第29页
       ·历史事件第29-30页
       ·军事防御第30页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环境的演变第30-32页
     ·水系变迁对文物保护单位环境的影响第30-31页
     ·城市扩张对文物保护单位环境的影响第31-32页
       ·城市用地的扩张第31-32页
       ·基础设施的建设第32页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第32-34页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特征第34-39页
     ·风格特色第34-36页
     ·使用方式第36页
     ·时代特征第36-37页
     ·文化特质第37-39页
3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评价及园林保护与利用目标第39-56页
   ·价值评价第39-47页
     ·文物价值第39页
     ·区位条件第39-44页
       ·地理位置第39-41页
       ·周边用地性质第41-43页
       ·交通可达性第43页
       ·控制地带建设状况第43页
       ·周边绿地可利用程度第43-44页
     ·视觉质量第44-46页
       ·视线联系第44-45页
       ·对城市风貌的影响第45-46页
     ·人文活动第46-47页
   ·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级第47页
   ·内部冲突——文物自身存在的问题第47-49页
     ·原非其真第47-48页
     ·直接性破坏第48页
     ·保护性破坏第48-49页
   ·外部冲突——园林环境的问题第49-54页
     ·园林环境的类型第49-50页
       ·山林地第49页
       ·江湖地第49-50页
       ·公园地第50页
       ·闲置地第50页
       ·无园林绿地第50页
     ·园林环境的现状第50-51页
       ·园林环境完善第50-51页
       ·园林环境一般第51页
       ·园林环境差第51页
     ·园林环境的问题第51-54页
       ·规模不足第52页
       ·性质不明确第52页
       ·形式单一第52-53页
       ·外部空间尺度感缺失第53页
       ·外部空间活力消失第53页
       ·文化内涵不充分第53-54页
   ·园林保护与利用目标第54-56页
     ·有机结合,完善体系第54页
       ·促进城市绿地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结合第54页
       ·修正与补充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不足第54页
     ·促进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第54-55页
       ·限制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的无序扩张第54-55页
       ·利用园林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与周边环境的联系第55页
       ·保存并展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及人文信息第55页
     ·改善人居和游憩环境第55-56页
4 基于环境关系的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分类第56-62页
   ·分类标准第56页
   ·分类依据第56页
   ·对比研究第56-57页
   ·基于环境关系的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分类第57-58页
   ·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性第58-62页
     ·独立建构筑物第58页
       ·内容第58页
       ·特征第58页
     ·建筑组群第58页
       ·内容第58页
       ·特征第58页
     ·园林和寺观第58-59页
       ·内容第58-59页
       ·特征第59页
     ·遗址或地下文物第59-62页
       ·内容第59页
       ·特征第59-62页
5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保护与利用策略第62-78页
   ·保护原则第62-65页
     ·原真性第62页
     ·有机性第62-63页
     ·可读性第63页
     ·节约性第63-64页
     ·可持续性第64-65页
       ·地理环境可持续性第64页
       ·文脉的可持续性第64-65页
     ·人性化第65页
   ·保护范围第65-69页
     ·划定依据第65页
     ·保护范围第65-69页
       ·保护区的划分第66-68页
       ·具体范围第68-69页
   ·总体保护策略第69-74页
     ·强化环境,系统保护第69-71页
       ·园林功能与内容第69-70页
       ·园林布局与形式第70-71页
       ·空间序列的安排第71页
     ·控制视线,突出主体第71-73页
       ·控制建筑高度第72页
       ·控制景观视线第72-73页
     ·彰显特质,传承文化第73-74页
       ·场所记忆的保留第73页
       ·现代生活的延续第73-74页
   ·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策略第74-78页
     ·独立建构筑物第74-75页
       ·增加入口缓冲空间第74页
       ·软化建筑边界第74页
       ·美化建筑轮廓线第74-75页
     ·建筑组群第75页
       ·拆墙透绿第75页
       ·重视沿街垂直界面的绿化第75页
       ·增加历史街区中的园林空间节点第75页
     ·园林和寺观第75-76页
       ·保护自然景观第75页
       ·视线关系的营造第75-76页
       ·促进场地内、外园林环境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融合第76页
     ·遗址或地下文物第76页
       ·恢复地表绿地第76页
       ·展现历史风貌第76页
     ·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策略对比研究第76-78页
6 实例研究第78-105页
   ·独立建构筑物——起义门的园林保护与利用第78-87页
     ·概况第78-79页
     ·评价第79-81页
       ·文物价值第79页
       ·视觉质量第79-80页
       ·区位条件第80页
       ·人文活动第80-81页
     ·园林保护的措施与利用策略第81-87页
       ·整体规划第81-83页
       ·详细设计第83-87页
   ·建筑组群类——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园林保护与利用第87-96页
     ·概况第87-88页
     ·评价第88-89页
       ·文物价值第88页
       ·视觉质量第88-89页
       ·区位条件第89页
       ·人文活动第89页
     ·园林保护的措施与利用策略第89-96页
       ·整体规划第89-91页
       ·详细设计第91-96页
   ·园林与寺观类——长春观的园林保护与利用第96-105页
     ·概况第96页
     ·评价第96-99页
       ·文物价值第96页
       ·视觉质量第96-97页
       ·区位条件第97-98页
       ·人文活动第98-99页
     ·园林保护的措施与利用策略第99-105页
       ·整体规划第99-101页
       ·详细设计第101-10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研究结论第105-106页
   ·局限与不足第106页
   ·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1页
附录1 图表目录第111-119页
附录2 论文发表情况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构建武汉市湖泊公园体系初探
下一篇:风景园林中竹景的营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