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 第10-11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2页 |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概述 | 第15-20页 |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 | 第15-16页 |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述 | 第16-17页 |
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演进 | 第17-20页 |
第三章 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 | 第20-33页 |
一、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一) 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优势 | 第20-23页 |
(二) 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的劣势 | 第23-24页 |
二、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24-31页 |
(一) 水污染严重 | 第24-28页 |
(二) 垃圾污染严重 | 第28-30页 |
(三)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 第30页 |
(四) 水土流失严重 | 第30-31页 |
三、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自然条件的限制 | 第31页 |
(二) 思想观念的束缚 | 第31-32页 |
(三)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三峡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策 | 第33-46页 |
一、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措施 | 第33-34页 |
(一) 健全市场机制,资源有偿使用 | 第33-34页 |
(二)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 第34页 |
(三)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 | 第34页 |
二、构建三峡生态经济区 | 第34-37页 |
(一) 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特点 | 第35页 |
(二) 建立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三) 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布局 | 第36-37页 |
三、发展三峡地区循环农业经济 | 第37-39页 |
(一) 建立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二) 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 | 第38-39页 |
(三) 三峡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 | 第39页 |
四、三峡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39-42页 |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 第40页 |
(二) 三峡地区新型工业化现状 | 第40-41页 |
(三) 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策 | 第41-42页 |
五、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建设 | 第42-46页 |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 | 第42-43页 |
(二) 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优势 | 第43页 |
(三) 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思路 | 第43-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