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6页 |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切入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一般理论探讨 | 第16-23页 |
一、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概念 | 第16-19页 |
(一) 利益表达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关于利益表达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三) 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构建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一) 政府失灵理论 | 第19-21页 |
(二) 西方利益集团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构建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现实依据 | 第23-28页 |
一、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 第23-25页 |
二、我国矿工利益表达的总体描述 | 第25-28页 |
(一) 侵权行为屡屡出现 | 第25-26页 |
(二) 矿工的普遍选择“沉默不行动” | 第26页 |
(三) 矿工的过激行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当前矿工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8-36页 |
一、矿工利益表达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二、矿工利益表达的不畅的深层次原因 | 第29-36页 |
(一) 直接沟通:矿工——→决策系统 | 第30页 |
(二) 间接沟通 | 第30-34页 |
(三) 其他的利益表达渠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较为完善的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模型设计 | 第36-41页 |
一、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特点 | 第37-39页 |
(一) 强调工会维权的优越性 尽量减少矿工与矿主的直接沟通 | 第37页 |
(二) 政府处于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较高层 继续发挥裁判员的作用 | 第37-38页 |
(三) 加大新闻媒介的自由度 强调大众传媒的监督作用 | 第38页 |
(四) 利益表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反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第38-39页 |
二、矿工利益表达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完善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配套措施 | 第41-48页 |
一、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增强矿工利益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 第41-43页 |
二、强化工会的组织建设 | 第43-45页 |
三、优化政府的组织机构配置实现政府、矿方与矿工的良性互动 | 第45-48页 |
(一) 实行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将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的剥离 | 第45页 |
(二) 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监管机构 | 第45-46页 |
(三) 加强矿工利益表达机制的法制化建设 | 第46页 |
(四) 借助互联网实现政府与矿工的“面对面”沟通 | 第46-47页 |
(五) 培养高素质的安全检查队伍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