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生设计的产品基础形态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依据与背景分析 | 第9-10页 |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背景分析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仿生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产品基础形态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关键名词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仿生设计 | 第13-14页 |
| ·产品基础形态设计 | 第14页 |
| ·创造性思维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4-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基础形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 第17-38页 |
| ·形态设计的概述 | 第17-26页 |
| ·形态的解析 | 第17-18页 |
| ·形态的构成 | 第18-22页 |
| ·形态的分类 | 第22-25页 |
| ·创造美的形态 | 第25-26页 |
| ·基础形态的设计方法 | 第26-34页 |
| ·形态的构建 | 第28页 |
| ·形态的分割与重构 | 第28-30页 |
| ·形态的组合与过渡 | 第30-31页 |
| ·形态的演变 | 第31-34页 |
| ·与形态相关的造型要素 | 第34-38页 |
| ·形态与功能 | 第34-35页 |
| ·形态与色彩 | 第35-36页 |
| ·形态与结构 | 第36页 |
| ·形态与材料 | 第36-37页 |
| ·形态与视知觉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仿生设计的演变及应用 | 第38-58页 |
| ·从“天人合一”到“师法自然” | 第38-41页 |
| ·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 | 第38-39页 |
| ·艺术设计理念“师法自然” | 第39-41页 |
| ·设计史中的仿生设计脉络传承 | 第41-46页 |
| ·工艺美术运动 | 第42页 |
| ·新艺术运动 | 第42-43页 |
| ·流线型风格 | 第43-44页 |
| ·有机形态风格 | 第44-45页 |
| ·生物形态主义 | 第45-46页 |
| ·北欧设计风格 | 第46页 |
| ·形态仿生的美学解析 | 第46-49页 |
|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 第46-47页 |
| ·形式与功能的和谐 | 第47-48页 |
| ·仿生形态与模糊美学 | 第48-49页 |
| ·仿生设计思维及其应用 | 第49-53页 |
| ·仿生设计思维 | 第49-51页 |
| ·仿生设计思维的应用 | 第51-53页 |
| ·仿生设计在产品中的应用 | 第53-58页 |
| ·形态的仿生 | 第54-55页 |
| ·功能的仿生 | 第55-56页 |
| ·结构与材料的仿生 | 第56页 |
| ·界面的仿生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产品基础形态仿生创意思路探析 | 第58-69页 |
| ·仿生设计中的基本形分析法 | 第58-62页 |
| ·同质异构 | 第58-59页 |
| ·异质同构 | 第59-62页 |
| ·基础形态仿生创意的方法 | 第62-66页 |
| ·具象模拟法 | 第62-63页 |
| ·视觉特征法 | 第63页 |
| ·隐喻表达法 | 第63-64页 |
| ·意象感知法 | 第64-66页 |
| ·基础形态仿生创意的步骤 | 第66-69页 |
| ·选取特征对象 | 第66-67页 |
| ·提取特征元素 | 第67页 |
| ·生成仿生形态 | 第67页 |
| ·物化产品形态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案例设计实践与剖析 | 第69-83页 |
| ·设计项目介绍 | 第69-71页 |
| ·设计项目简介 | 第69-70页 |
| ·设计项目背景介绍 | 第70-71页 |
| ·市场调研与分析 | 第71-72页 |
| ·整体形态的调研 | 第71-72页 |
| ·造型元素的调研 | 第72页 |
| ·设计项目实施 | 第72-79页 |
| ·设计定位 | 第72-73页 |
| ·分析形态仿生的可行性 | 第73页 |
| ·选取仿生对象 | 第73-74页 |
| ·提取特征元素 | 第74-76页 |
| ·产品化设计 | 第76-79页 |
| ·设计案例分析与评价 | 第79-83页 |
| ·美学分析 | 第79-81页 |
| ·设计评价 | 第81-83页 |
| 第六章 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 ·课题研究总结 | 第83-84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详细摘要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