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藏学历史文化街区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藏学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藏学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研究 | 第10-1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1-14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1-13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13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角度 | 第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的角度 | 第14页 |
·章节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 | 第16-27页 |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理论 | 第16-20页 |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 | 第16-18页 |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的发展 | 第18-20页 |
·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理论 | 第20-23页 |
·对西方大规模历史街区改造的反思 | 第20-21页 |
·社区建筑——社区发展运动对历史街区更新的影响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观对街区更新的影响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整体保护”观(Integrated Conservation) | 第23页 |
·“风貌的完整性”、“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原则 | 第23-24页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4页 |
·“分级保护与整治”理论 | 第24-25页 |
·新发展观——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观(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走进江孜古城 | 第27-37页 |
·江孜聚落社会的发展 | 第27-29页 |
·民主改革后的江孜古城 | 第29页 |
·产业状况 | 第29-30页 |
·当代西藏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背景概述 | 第30-36页 |
·西藏社会发展背景 | 第30-32页 |
·西藏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概述 | 第32-34页 |
·西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江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社会文化势态分析 | 第37-50页 |
·街区的自身劣势与面临的挑战 | 第37-41页 |
·老城活力日渐丧失 | 第37-40页 |
·外部挑战 | 第40-41页 |
·街区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 第41-48页 |
·藏文化独特性优势 | 第41-42页 |
·古城历史人文资源优势 | 第42-43页 |
·聚落建筑景观资源 | 第43-45页 |
·机遇 | 第45-48页 |
·从街区居民的真实诉求看街区的发展与保护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一种基于社区,外发内生,以“社区建筑保护与整治”项目为启动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50-59页 |
·策略阐述 | 第50-51页 |
·项目目标 | 第51页 |
·核心内容 | 第51-55页 |
·关于项目行动主体的讨论 | 第51-52页 |
·项目管理与实施步骤 | 第52-53页 |
·保护与整治示范区的选择 | 第53页 |
·培训项目 | 第53-54页 |
·“有机”策略 | 第54页 |
·居民诉求与可支付能力 | 第54-55页 |
·保护与整治过程中关于生态旅游业的考虑 | 第55页 |
·辅助系统 | 第55-56页 |
·制度建设 | 第55-56页 |
·对“江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建议 | 第56页 |
·项目后评价指标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社区建筑保护与整治方法研究 | 第59-80页 |
·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格局保护与整治 | 第59-64页 |
·街区肌理的保护 | 第59-62页 |
·街区天际线保护与视廊控制 | 第62-63页 |
·建筑高度控制 | 第63-64页 |
·历史街巷保护与整治 | 第64-70页 |
·历史街巷格局 | 第64页 |
·历史街巷材料质感 | 第64-66页 |
·历史街巷立面 | 第66-68页 |
·历史街巷保护与整治中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68-70页 |
·建筑单体的保护与整治 | 第70-78页 |
·西藏传统聚落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评估与分类体系 | 第70-72页 |
·传统地域建筑技术的保护 | 第72-75页 |
·建筑生活空间与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0-82页 |
·总结 | 第80-81页 |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一种对民族文化进行主动地、有选择地重构、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