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超临界流体预处理工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玉米秸秆 | 第8-11页 |
| ·成分与结构 | 第8-10页 |
| ·秸秆的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 ·秸秆的预处理工艺 | 第11-16页 |
| ·物理法 | 第12页 |
| ·化学法 | 第12-14页 |
| ·物理化学法 | 第14-15页 |
| ·生物法 | 第15页 |
| ·预处理方法比较 | 第15-16页 |
|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应用 | 第16-20页 |
| ·超临界流体技术 | 第16-17页 |
|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过程的超临界技术应用 | 第17-20页 |
|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效果的评价 | 第20-22页 |
| ·纤维素水解 | 第20-22页 |
| ·单糖含量检测 | 第22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玉米秸秆预处理实验方法的建立 | 第24-35页 |
| ·玉米秸秆预处理实验 | 第24-27页 |
|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操作方法 | 第25-27页 |
| ·玉米秸秆酶解方法 | 第27-28页 |
|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DNS 法检测还原糖含量实验 | 第28-31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反应机理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 ·SEM 扫描电镜方法表征纤维素可及度 | 第31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表征纤维素结晶度 | 第31-32页 |
| ·秸秆成分分析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预处理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9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35-43页 |
| ·CO_2 溶剂的选择 | 第35-36页 |
| ·CO_2 用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改性剂的选择 | 第37-43页 |
| ·预处理温度的选择 | 第43-45页 |
| ·预处理压力的选择 | 第45-46页 |
| ·预处理时间的选择 | 第46-47页 |
| ·适宜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超临界预处理玉米秸秆机理探讨 | 第49-58页 |
| ·实验原料及方法 | 第49页 |
| ·实验原料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 ·表面固体形态 | 第49-51页 |
| ·纤维素可及度变化 | 第51-53页 |
| ·纤维素结晶度分析 | 第53-55页 |
| ·成分变化分析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