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品质及抗条锈性状遗传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8页
 1 小麦品质性状研究进展第16-27页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第17-19页
     ·HMW-GS的主要特性第17-18页
     ·HMW-GS与品质的关系第18-19页
   ·小麦醇溶蛋白第19-21页
     ·醇溶蛋白特性第19-21页
     ·醇溶蛋白与品质的关系第21页
   ·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第21-23页
   ·品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第23-24页
   ·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24-27页
     ·分子标记在QTL定位中的应用第24-25页
     ·用于QTL定位的群体第25页
     ·QTL定位方法第25-26页
       ·单标记分析法第25页
       ·区间作图法第25-26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6页
       ·混合线性模型方法第26页
     ·重要品质性状QTL研究进展第26-27页
 2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研究进展第27-30页
 3 小麦抗条锈研究进展第30-34页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第30-32页
   ·小麦条锈病抗性性遗传研究方法第32-34页
     ·常规杂交法第32-33页
     ·基因推导法第33-34页
   ·小麦抗条锈基因等位性研究第34页
 4 小麦1BL/1RS易位系研究进展第34-36页
   ·1BL/1RS易位系概况第34-35页
   ·1BL/1RS易位系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第35-36页
   ·1BL/1RS易位系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36页
 5 立题依据第36-38页
第二章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品质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第38-54页
 1 前言第38-3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材料第39页
   ·方法第39-40页
     ·田间种植第39-40页
     ·农艺性状调查第40页
   ·品质性状的测定第40-41页
     ·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测定第40页
     ·干、湿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的测定第40-41页
     ·沉淀值的测定第41页
     ·粉质仪参数的测定第41页
     ·降落值的测量第41页
     ·α-淀粉酶(LMA)的测定第41页
   ·数据分析处理第41-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51页
   ·品质性状表现第42-46页
   ·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第46-47页
   ·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析第47-50页
   ·小麦迟熟α-淀粉酶(LMA)的遗传分析第50-51页
     ·LMA的遗传分析第50页
     ·LMA对降落值的影响第50-51页
 4 讨论第51-54页
   ·小麦RILs群体品质性状表现第51页
   ·小麦RILs群体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第51-52页
   ·小麦RILs群体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第52-53页
   ·迟熟α-淀粉酶与降落值的关系第53-54页
第三章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品质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第54-68页
 1 前言第54-56页
 2 材料和方法第56-58页
   ·材料第56页
   ·田间试验第56页
   ·品质测定第56页
   ·连锁图构建第56-58页
     ·引物第56页
     ·PCR检测第56-58页
   ·统计方法与连锁图构建第58页
   ·QTL检测第5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8-66页
   ·小麦RILs群体及其亲本的品质性状表现第58-59页
   ·遗传图谱第59页
   ·品质相关性状QTL分析第59-66页
 4 讨论第66-68页
第四章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贮藏蛋白的遗传效应分析第68-82页
 1 前言第68-6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材料第69页
   ·方法第69-72页
     ·品质性状测定第69-70页
     ·HMW-GS的SDS-PAGE检测第70-71页
     ·醇溶蛋白A-PAGE检测第71-72页
     ·统计分析第7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2-80页
   ·HMW-GS遗传效应分析第72-76页
     ·HMW-GS变异第72-73页
     ·亚基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第73-74页
     ·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第74-76页
   ·醇溶蛋白遗传效应分析第76-80页
     ·醇溶蛋白谱带多态性分析第76页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第76-77页
     ·醇溶蛋白聚类分析第77-80页
 4 讨论第80-82页
   ·HMW-GS在小麦RILs群体中对品质性状的效应第80-81页
   ·醇溶蛋白在小麦RILs群体中对品质性状的效应第81-82页
第五章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中1BL/1RS易位和人工合成种SSR位点的遗传效应分析第82-94页
 1 前言第82-8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材料第84页
   ·方法第84-85页
     ·田间种植第84页
     ·农艺性状调查第84页
     ·品质性状测定第84页
     ·1BL/1RS易位染色体检测和SSR分析第84-85页
       ·1BL/1RS易位检测第84页
       ·DNA的提取方法第84-85页
       ·SSR引物第85页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第85页
     ·人工合成种位点检测第85页
   ·统计分析第85-8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6-89页
   ·1BL/1RS易位系的检测第86页
   ·1BL/1RS易位系对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效应分析第86-88页
     ·对农艺性状的效应分析第86页
     ·对品质性状的效应分析第86-88页
   ·小麦RILs群体中人工合成种SSR位点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第88-89页
 4 讨论第89-94页
   ·1BL/1RS易位系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第89页
   ·1BL/1RS易位系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第89-90页
   ·人工合成种SSR位点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第90-94页
第六章 重组自交系亲本川麦42抗条锈性状分析及等位基因检测第94-102页
 1 前言第94-9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5-97页
   ·材料第95-96页
     ·植物材料第95页
     ·供试菌种第95-96页
   ·田间和温室抗条锈性鉴定方法第96-97页
     ·川麦42多点抗性鉴定第96页
     ·田间接种和抗性鉴定第96页
     ·数据调查第96-9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7-100页
   ·川麦42多点抗条锈性鉴定分析第97页
   ·川麦42的抗性遗传分析第97页
   ·川麦42抗条锈等位基因分析第97-100页
 4 讨论第100-102页
   ·川麦42抗条锈性状遗传规律第100-101页
   ·川麦42抗条锈等位基因测定第101-102页
主要创新点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个人简介第124-125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族广义披碱草属物种(Elymus L. sensu lato)的分子系统学及细胞学研究
下一篇: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黑麦(Secale cereale L.)异源多倍体及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