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道”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中道"与有关"中"的思想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孟子"中道"思想及其地位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与"中道"有关的"中庸"思想 | 第16-21页 |
1、《论语》之前与"中庸"相关的思想 | 第16-18页 |
2、《论语》、《中庸》及郭店楚简中的"中庸"思想 | 第18-21页 |
第三节 老子、墨子思想中有关"中"的倾向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道"的意义 | 第23-55页 |
第一节 "中"之义 | 第23-31页 |
1、"中":不偏不倚 | 第23-28页 |
2、"中":切中于"道" | 第28-31页 |
第二节 "时"之义 | 第31-39页 |
1、"时":应天而动 | 第32-35页 |
2、"时":因时而圣 | 第35-39页 |
第三节 经与权——"中道"的总则 | 第39-47页 |
1、经和权的独断与包容 | 第40-44页 |
2、"中道":"反‘执一'"的意义 | 第44-47页 |
第四节 "不为"的"中道"意向 | 第47-55页 |
1、"不为"与"无为" | 第47-50页 |
2、"中道":"不为"的应有之义 | 第50-55页 |
第三章 "中道"与性善 | 第55-78页 |
第一节 性善与"思诚"之善 | 第55-64页 |
1、性善及其张力 | 第56-60页 |
2、性善的"扩而充之"之义 | 第60-64页 |
第二节 "智"——道德理性及其哲学意义 | 第64-71页 |
1、"是非之心"义释 | 第64-67页 |
2、"智"与知、意、情的统一 | 第67-71页 |
第三节 "礼"及其相对性 | 第71-78页 |
1、"礼"的实质及其特性 | 第71-75页 |
2、纳"礼"于"权" | 第75-78页 |
第四章 "中道"与德行 | 第78-101页 |
第一节 君子与狂狷 | 第78-86页 |
1、圣(君子)和凡(民) | 第79-83页 |
2、正视并改化"狂"和"狷" | 第83-86页 |
第二节 以义制利 | 第86-93页 |
1、义与利及其紧张 | 第87-90页 |
2、利不悖义(道) | 第90-93页 |
第三节 "独善"与"兼善" | 第93-101页 |
1、利的层面上的己与群 | 第94-96页 |
2、己与群的关系的德性意义 | 第96-101页 |
第五章 "中道"与王道 | 第101-126页 |
第一节 仁民 | 第101-110页 |
1、民"命"和民伐 | 第101-105页 |
2、"恒产"和"恒心" | 第105-110页 |
第二节 君臣合德 | 第110-118页 |
1、"不要君"与"不弃君" | 第110-114页 |
2、"不召之臣"和"友其德"的意义 | 第114-118页 |
第三节 尊王贱霸 | 第118-126页 |
1、王霸互异 | 第118-122页 |
2、霸向王的上达 | 第122-126页 |
第六章 "中道"的德性依据和标准 | 第126-141页 |
第一节 仁和义 | 第126-132页 |
1、"仁义内在" | 第126-129页 |
2、"由仁义行" | 第129-132页 |
第二节 天人之际 | 第132-141页 |
1、人与物(禽) | 第133-135页 |
2、力与命 | 第135-137页 |
3、天人合一 | 第137-141页 |
第七章 "乡愿":形似质异的形态 | 第141-149页 |
第一节 "中道"之"和"及其"刚"性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德之贼"——"乡愿"的实质 | 第144-149页 |
余论 | 第149-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后记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