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本项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5-27页 |
·提出了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依据 | 第26页 |
·系统研究了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构建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7-36页 |
·概念界定 | 第27-34页 |
·传播 | 第27页 |
·科技传播 | 第27-28页 |
·农业科技传播 | 第28-29页 |
·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 第29-33页 |
·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33页 |
·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 第33-34页 |
·农业科技传播的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使用满足理论 | 第34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4-35页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 第36-57页 |
·国外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 第36-39页 |
·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 | 第36-37页 |
·以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体系 | 第37页 |
·农民组织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 | 第37-38页 |
·以大型企业为依托的农技推广体系 | 第38页 |
·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依托的农技推广体系 | 第38-39页 |
·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 第39-57页 |
·人际传播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40-42页 |
·组织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力量 | 第42-53页 |
·大众传播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第53-57页 |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57-70页 |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基本情况的调研 | 第57-64页 |
·调查目的 | 第57页 |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57-58页 |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58-61页 |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基本情况 | 第61-64页 |
·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传播存在严重缺失 | 第64-70页 |
·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质量不高 | 第64-67页 |
·农业科技传播的通道不畅 | 第67-68页 |
·对农村受众的关注程度不够 | 第68-69页 |
·缺乏对农村受众的职业素质培训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70-80页 |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传播学分析 | 第70-73页 |
·以传者为本位的传播理念是造成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重要原因 | 第70页 |
·以传者为本位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弊端 | 第70-73页 |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社会学分析 | 第73-77页 |
·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 | 第73页 |
·农村受众的弱势群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 第73-76页 |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给农业科技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 | 第76-77页 |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 第77-80页 |
·农民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确立 | 第77页 |
·农业科技传播的外部性与市场机制失灵 | 第77-78页 |
·利益驱动机制的缺乏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需求分析 | 第80-97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信息需求倾向分析 | 第80-82页 |
·农村受众信息需求类型的倾向性分析 | 第80-81页 |
·农村受众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关注度分析 | 第81-82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信息选择行为分析 | 第82-88页 |
·选择行为内在机制的含义 | 第83页 |
·农村受众的选择行为分析 | 第83-88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 第88-92页 |
·农村受众获取不同类型信息的渠道分析 | 第88-90页 |
·农村受众农业技术获取渠道的信任度分析 | 第90页 |
·农村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倾向性分析 | 第90-91页 |
·农村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性分析 | 第91-92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对技术培训的需求分析 | 第92-97页 |
·农村受众对技术培训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92-94页 |
·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质量分析 | 第94-95页 |
·农业技术培训者的人员构成分析 | 第95页 |
·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分析 | 第95-96页 |
·农业技术培训的学习方式分析 | 第96-97页 |
第七章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依据 | 第97-108页 |
·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97-98页 |
·国家社会经济战略转型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现实要求 | 第97页 |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现实需求 | 第97-98页 |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急需进行资源整合 | 第98页 |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98-102页 |
·总体目标 | 第98-100页 |
·指导思想 | 第100页 |
·总体框架 | 第100-101页 |
·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特点 | 第101-102页 |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依据 | 第102-108页 |
·理论依据 | 第102-106页 |
·现实依据 | 第106-108页 |
第八章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试构建 | 第108-145页 |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受众系统构建 | 第108-117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概念与构成 | 第108-109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类型 | 第109-111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角色 | 第111-112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特点 | 第112-114页 |
·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社会分层与变化 | 第114-117页 |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内容系统构建 | 第117-125页 |
·对农业科技信息进行科学分类 | 第117-119页 |
·准确把握农业科技信息特征 | 第119-120页 |
·遵循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选择原则 | 第120-121页 |
·增强农业科技信息编码的易读性 | 第121-123页 |
·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收集与加工 | 第123-125页 |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媒介系统构建 | 第125-130页 |
·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类型及其特点 | 第125-126页 |
·农业科技传播的新媒介 | 第126-127页 |
·农业科技传播媒介分析的标准 | 第127-129页 |
·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 第129-130页 |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传者系统构建 | 第130-138页 |
·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构成 | 第130-131页 |
·农业科技传播者的赢效因素 | 第131页 |
·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者的素质培养 | 第131-134页 |
·建立科学的公益性农业科技传播人才管理机制 | 第134-135页 |
·增强农业科技传播传者与受众的互动 | 第135-137页 |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方式方法 | 第137-138页 |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制度保障系统构建 | 第138-145页 |
·农业科技传播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 第138-141页 |
·以受众本位为指导,保障受众权利 | 第141-143页 |
·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多元化传播机制 | 第143-145页 |
第九章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案例分析——科技特派员制度 | 第145-151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 第145-146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 第145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 | 第145-146页 |
·科技特派员的理念与机制创新 | 第146-149页 |
·以受众为本位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根本理念 | 第146-147页 |
·利益共同体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核心机制 | 第147-149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传播学要素分析 | 第149-151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控制分析 | 第149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容分析 | 第149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受众分析 | 第149-150页 |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通道分析 | 第150-151页 |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51-155页 |
·主要结论 | 第151-152页 |
·对策建议 | 第152-155页 |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国家公益性推广体系的活力 | 第152-153页 |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良好的产业化运行环境 | 第153页 |
·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传播者 | 第153页 |
·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 第153页 |
·搭建研究协作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传播的学科建设 | 第153-154页 |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农业科技传播研究队伍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3页 |
附录 | 第163-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作者简历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