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结构和语言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的地位 | 第8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 | 第8-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14页 |
| 2 植物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植物园的概念 | 第14页 |
| ·植物景观空间概念 | 第14-15页 |
| ·植物景观空间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北京植物园植物景观概况 | 第17-19页 |
| ·北京植物园背景概况 | 第17-18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7-18页 |
| ·社会人文概况 | 第18页 |
| ·北京植物园功能概况 | 第18-19页 |
| 3 植物园植物景观艺术语言形成及其构成手法 | 第19-36页 |
| ·植物园中植物景观艺术语言的形成 | 第19-25页 |
| ·自然规律的艺术语言 | 第19-21页 |
| ·结合地方风格的艺术语言 | 第21-22页 |
| ·依据文学艺术的艺术语言 | 第22-23页 |
| ·按照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的艺术语言 | 第23-25页 |
| ·小结 | 第25页 |
| ·植物景观艺术语言的构成手法 | 第25-36页 |
| ·隐喻手法 | 第25-28页 |
| ·模仿手法 | 第28-31页 |
| ·抽象手法 | 第31-33页 |
| ·象征手法 | 第33-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4 北京植物园植物景观形态和内容 | 第36-44页 |
| ·北京植物园植物景观形态 | 第36-38页 |
| ·规则式植物景观 | 第36-37页 |
| ·自然式植物景观 | 第37页 |
| ·混合式配置 | 第37-38页 |
| ·应时花卉的配置 | 第38页 |
| ·北京植物园植物景观内容 | 第38-44页 |
| ·植物园植物栽植景观 | 第38-44页 |
| ·北京植物园孤植树景观 | 第39页 |
| ·北京植物园树丛景观 | 第39-40页 |
| ·北京植物园树群景观 | 第40页 |
| ·北京植物园花坛景观 | 第40-41页 |
| ·北京植物园花镜景观 | 第41页 |
| ·北京植物园草坪及地被景观 | 第41-44页 |
| 5 北京植物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要素 | 第44-56页 |
| ·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 | 第44-51页 |
| ·植物空间构成的类型 | 第44-48页 |
| ·开放空间 | 第44-45页 |
| ·半开放空间 | 第45页 |
| ·覆盖空间 | 第45-46页 |
| ·封闭空间 | 第46-47页 |
| ·垂直空间 | 第47页 |
| ·植物四维空间 | 第47-48页 |
| ·空间结构 | 第48-50页 |
| ·点-线-面的组合 | 第48-50页 |
| ·园林植物空间形态的限定要素 | 第50页 |
| ·空间序列 | 第50-51页 |
| ·空间序列的起始 | 第50-51页 |
| ·空间序列的过渡 | 第51页 |
| ·空间序列的高潮 | 第51页 |
| ·空间序列的尾声 | 第51页 |
| ·植物空间 | 第51-54页 |
| ·生态流 | 第51-52页 |
| ·心理 | 第52-53页 |
| ·形态 | 第53页 |
| ·色彩 | 第53页 |
| ·质感 | 第53-54页 |
| ·意境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6.结论 | 第56-58页 |
| ·归纳植物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理论 | 第56页 |
| ·多种设计手法的融合 | 第56页 |
| ·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