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活动过程及盆地响应
致谢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1 绪论 | 第16-22页 |
·选题及其意义 | 第16-18页 |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的工作量 | 第20-21页 |
·创新性认识 | 第21-22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51页 |
·阿尔金断裂 | 第22-33页 |
·形态 | 第23页 |
·性质 | 第23-25页 |
·活动时间和活动方式 | 第25-26页 |
·位移量及其消减方式 | 第26-28页 |
·滑移速率 | 第28-29页 |
·断裂系内部的走滑相关盆地 | 第29-31页 |
·阿尔金山的隆升机制 | 第31-33页 |
·柴达木盆地 | 第33-43页 |
·盆地基底 | 第33-35页 |
·中新生界层序 | 第35-40页 |
·中新生代盆地性质 | 第40-42页 |
·盆地新生代变形特征 | 第42-43页 |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 | 第43-48页 |
·新生代层序及其时代的厘定 | 第44-45页 |
·新生代走滑挤压挠曲盆地的形成时间 | 第45-48页 |
·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的隆升时间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阿尔金断裂中段南侧新生代的沉积特征 | 第51-86页 |
·黑石丘剖面 | 第51-57页 |
·岩性特征 | 第51-53页 |
·地层年代 | 第53-55页 |
·物源分析 | 第55-57页 |
·红三旱一号剖面 | 第57-59页 |
·岩性特征 | 第57-58页 |
·地层年代 | 第58-59页 |
·物源分析 | 第59页 |
·红沟子剖面 | 第59-63页 |
·岩性特征 | 第59-62页 |
·地层年代 | 第62-63页 |
·物源分析 | 第63页 |
·干柴沟西沟剖面 | 第63-74页 |
·岩性特征 | 第63页 |
·地层年代 | 第63-66页 |
·砾石统计结果 | 第66-72页 |
·物源及沉积环境分析 | 第72-74页 |
·老鹰沟剖面 | 第74-78页 |
·岩性特征 | 第74-75页 |
·地层年代 | 第75-76页 |
·物源分析 | 第76-77页 |
·变形分析 | 第77-78页 |
·油泉子剖面 | 第78-81页 |
·岩性特征 | 第78-79页 |
·地层时代 | 第79-81页 |
·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再造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阿尔金断裂中段南侧新生代的构造特征 | 第86-123页 |
·总体构造特征 | 第86-88页 |
·近东西向断裂系统 | 第88-105页 |
·红水沟-犬牙沟地区 | 第89-96页 |
·月牙山地区 | 第96-102页 |
·冷湖零~二号地区 | 第102-105页 |
·活动特征小结 | 第105页 |
·北西向断裂系统 | 第105-118页 |
·英雄岭断裂带 | 第105-111页 |
·红三旱断裂带 | 第111-113页 |
·鄂博梁断裂带 | 第113-114页 |
·冷湖断裂带 | 第114-116页 |
·活动特征及机制分析 | 第116-118页 |
·两套断裂系统的应力分析及相互关系 | 第118-120页 |
·应力分析 | 第118-119页 |
·相互关系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5 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的活动过程 | 第123-141页 |
·阿尔金断裂中段南侧新生代沉积事件和断裂活动 | 第123-126页 |
·沉积事件 | 第123-125页 |
·断裂活动 | 第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大规模走滑的起始时间 | 第126-128页 |
·阿尔金山新生代的隆升 | 第128-133页 |
·隆升时间 | 第128-129页 |
·隆升机制 | 第129-130页 |
·隆升范围 | 第130-133页 |
·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的应力转换 | 第133-134页 |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活动模型 | 第134-138页 |
·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的启示 | 第138-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6 认识和结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0页 |
图版说明 | 第160-162页 |
图版 | 第162-167页 |
作者简历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