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叶中提取硫酸酸洗缓蚀剂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缓蚀剂的定义和分类 | 第15页 |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缓蚀剂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缓蚀剂的协同效应 | 第19页 |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缓蚀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 从竹叶中提取缓蚀剂的方法研究 | 第22-29页 |
引言 | 第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提取方法的评价 | 第25-26页 |
·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26-27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3 竹叶提取物缓蚀机理的研究 | 第29-59页 |
引言 | 第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58页 |
·开路电位-时间曲线 | 第31-32页 |
·极化曲线 | 第32-40页 |
·电化学阻抗谱 | 第40-45页 |
·失重腐蚀实验 | 第45-50页 |
·表面分析 | 第50-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4 竹叶提取物的复配研究 | 第59-85页 |
引言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83页 |
·复配物的选择 | 第60-61页 |
·极化曲线 | 第61-69页 |
·电化学阻抗谱 | 第69-71页 |
·失重腐蚀实验 | 第71-75页 |
·表面分析 | 第75-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5 竹叶提取物的初步分离研究 | 第85-91页 |
引言 | 第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 | 第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0页 |
·分离物有效成分检验 | 第86-88页 |
·分离物的缓蚀性能及协同效应 | 第88-89页 |
·竹叶提取物有效缓蚀成分的初步分析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6 竹叶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 第91-101页 |
引言 | 第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5页 |
·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 | 第91-92页 |
·实验方法 | 第92-9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0页 |
·竹叶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95-96页 |
·竹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96-97页 |
·竹叶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97-99页 |
·硫酸提取液的缓蚀性能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创新点 | 第102页 |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