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序论 | 第15-26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二、流放官与贬降官之间的异同及选题意义 | 第18-21页 |
(一) 流贬官之间的异同 | 第18-2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21-26页 |
(一) "流官"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二) "贬官"概念的界定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唐代众多官员受到流贬处罚的制度背景 | 第26-78页 |
第一节 唐代贬官措施及其特点 | 第26-68页 |
一 唐代以前的贬官措施 | 第26-34页 |
(一) 先秦"爵本位"下的贬官措施 | 第26-28页 |
(二) 秦汉"官爵分离"官制下的贬官措施 | 第28-31页 |
(三) 魏晋南北朝"门第品位"制度下的贬官措施 | 第31-34页 |
二、唐代贬降官员的主要措施及其特点 | 第34-68页 |
(一) 唐代贬降官员的措施 | 第34-41页 |
(二) 唐代贬谪制度的特点 | 第41-68页 |
第二节 唐代的流刑 | 第68-78页 |
一、流刑的历史渊源 | 第68-71页 |
二、唐代流刑的特点 | 第71-78页 |
(一) 流刑类别增多 | 第71-73页 |
(二) 流放过程程序化 | 第73-75页 |
(三) 在流放地的管理规范化 | 第75-78页 |
第二章 唐代官员受到流放和贬谪处罚的原因 | 第78-108页 |
第一节 重大政治变动造成官员受谪 | 第78-89页 |
一、流贬官与宫廷斗争的关系 | 第78-83页 |
(一) 流贬官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 第78-81页 |
(二) 流贬措施在宫廷斗争中的作用 | 第81-83页 |
二、流贬官与外朝权力斗争变化的关系 | 第83-89页 |
(一) 流贬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朋党之争的加剧过程 | 第83-86页 |
(二) 流贬官体现了宦官专权程度加深的过程 | 第86-89页 |
(三) 强藩奏流或奏贬官员的现象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 | 第89页 |
第二节、经济、职务等非政治性犯罪导致官员受到流贬处罚 | 第89-95页 |
一、职务犯罪与唐代的吏治 | 第90-93页 |
(一) 武将失职 | 第90-91页 |
(二) 文官失职渎职多受贬谪处罚 | 第91-92页 |
(三) 赃罪重罚体现了唐代对廉政建设的重视 | 第92-93页 |
二、官员失礼败俗与唐代社会 | 第93-95页 |
(一) 部分主妇的强悍反映了唐代上层妇女的家庭地位 | 第93-94页 |
(二) 官员因违礼或败俗而被流贬反映了"礼"的法律效用 | 第94-95页 |
第三节 唐朝廷流贬官员的法律借口及对法律的干预 | 第95-108页 |
一、律、令、格、敕中关于流贬官员的规定 | 第96-102页 |
(一) 《职制律》等法律关于流刑的规定 | 第96-97页 |
(二) 考课令中关于考绩下等官员的黜降规定 | 第97-100页 |
(三) 刑部格中关于贬降官员的规定 | 第100页 |
(四) 皇帝诏敕关于流贬官员的规定 | 第100-102页 |
二、帝王或权臣流放和贬谪官员的法律借口 | 第102-105页 |
(一) 忤旨 | 第102-103页 |
(二) 谋逆反 | 第103-104页 |
(三) 连坐 | 第104-105页 |
三、帝王或权臣对法律的干预 | 第105-108页 |
(一) 干预法律减轻对宠臣的处罚 | 第105-106页 |
(二) 干预法律加重对罪臣的惩罚 | 第106-108页 |
第三章 流贬官受遣过程及其谪所分布状况 | 第108-136页 |
第一节 流贬官受遣过程 | 第108-115页 |
一、弹劾机构与受理机构 | 第108-111页 |
(一) 弹劾机构 | 第108-109页 |
(二) 受理及对官员进行处罚的机构 | 第109-111页 |
二、关于流贬行程的一些规定 | 第111-115页 |
(一) 程限的规定 | 第111-114页 |
(二) 程粮与交接手续的规定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赴谪所的路线 | 第115-124页 |
一、往西北陇右道庭州的路线 | 第116-119页 |
二、往西南巂州、姚州路线 | 第119-121页 |
三、往岭南方向的路线 | 第121-124页 |
第三节 流贬官谪所分布及官阶变化状况 | 第124-136页 |
一、流官的时间与空间分布 | 第124-127页 |
二、地域分布与官阶变化所反映出的朝廷贬官的原则 | 第127-136页 |
第四章 流贬官在谪所生活状况及心理变化 | 第136-161页 |
第一节 流贬官在谪所的经济状况 | 第136-147页 |
一、流官的经济状况 | 第136-138页 |
二、贬官的经济收入及生活状况 | 第138-147页 |
第二节 流贬官在谪所的政治待遇 | 第147-149页 |
一、流官的政治待遇 | 第147-148页 |
二、贬官的政治待遇 | 第148-149页 |
第三节 流贬官受遣后的心理变化 | 第149-161页 |
一、"地远明君弃"——政治抱负受挫的失落感 | 第150-152页 |
二、"有泪皆成血"——对未来命运的恐惧感 | 第152-161页 |
第五章 唐代流贬官的迁转 | 第161-184页 |
第一节 流官的迁转 | 第161-167页 |
一、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流人的放还 | 第161-162页 |
二、流官的刑满释放与叙资 | 第162-165页 |
三、流官的量移、入幕与被召回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贬官的迁转 | 第167-184页 |
一、唐代普通官员的资历与年限 | 第167-170页 |
二、贬官身份的特殊性 | 第170-171页 |
三、贬官的迁转途径 | 第171-184页 |
(一) 考满迁转是开元以前贬官迁转的主要方式 | 第171-173页 |
(二) 量移迁转是开元以后贬官迁转的重要方式 | 第173-178页 |
(三) 部分贬官通过帝王征召的形式重新回到朝廷任职 | 第178-181页 |
(四) 有的贬官还通过入幕迁官 | 第181-184页 |
第六章 唐代流贬官对谪所的影响 | 第184-204页 |
第一节 大多数贬官积极参与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 第184-189页 |
一、勤于政事、造福一方 | 第185-187页 |
二、兴修水利、安定边疆、关心民生的贬官 | 第187-189页 |
第二节 流贬官在谪所的文学创作活动及其影响 | 第189-204页 |
一、流贬官在谪所的文学创作活动 | 第189-199页 |
(一) 贬官在谪所的不平之鸣与作品中的屈、贾形象 | 第189-194页 |
(二) 贬官在谪所的情感寄托与作品中的平实特色 | 第194-199页 |
二、流贬官对谪所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 | 第199-204页 |
(一) 直接影响 | 第199-201页 |
(二) 间接影响 | 第201-204页 |
附录:唐代流官一览表及唐代贬官一览表 | 第204-244页 |
附录一:唐代流放官表 | 第204-214页 |
附录二:唐代贬官表 | 第21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49页 |
作者简历 | 第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