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交通安全设施的碰撞事故分析及仿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 | 第17-18页 |
| ·计算机仿真法 | 第18页 |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高性能计算集群 | 第20-26页 |
| ·服务器集群简介 | 第20-21页 |
| ·硬件设施 | 第21页 |
| ·基于lam的节点通信配置 | 第21-23页 |
| ·基于MPICH的节点通信配置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护栏装置 | 第26-34页 |
| ·护栏类型 | 第26-28页 |
| ·刚性护栏 | 第26页 |
| ·半刚性护栏 | 第26-27页 |
| ·柔性护栏 | 第27-28页 |
| ·三种护栏的对比 | 第28页 |
| ·护栏设计方法 | 第28-32页 |
| ·设置原则 | 第28-31页 |
| ·路侧护栏 | 第28-31页 |
| ·中央分隔带护栏 | 第31页 |
| ·护栏的选型 | 第31-32页 |
| ·护栏性能的评估 | 第32-33页 |
| ·评估标准 | 第32页 |
| ·评估方法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轿车-护栏碰撞仿真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4-43页 |
| ·HyperWorks软件介绍 | 第34-35页 |
| ·LS-DYNA软件介绍 | 第35-37页 |
| ·概述 | 第35页 |
| ·算法介绍 | 第35-37页 |
| ·汽车和护栏有限元模型 | 第37-41页 |
| ·汽车的有限元模型 | 第37-38页 |
| ·护栏有限元模型 | 第38-41页 |
| ·波形护栏板 | 第39-40页 |
| ·护栏立柱 | 第40页 |
| ·防阻块 | 第40-41页 |
| ·护栏之间的连接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汽车-护拦碰撞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3-58页 |
| ·护栏模型的仿真计算和改进 | 第43-48页 |
| ·初始护栏模型的仿真验证 | 第43-45页 |
| ·模型全面仿真验证和改进 | 第45-48页 |
| ·不同碰撞起始点的仿真验证 | 第45-47页 |
| ·护栏模型的改进 | 第47-48页 |
| ·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48-54页 |
| ·实车碰撞实验 | 第48-51页 |
| ·仿真结果与物理试验的对比验证 | 第51-54页 |
| ·汽车-护栏碰撞动态响应特性仿真研究 | 第54-57页 |
| ·碰撞角度 | 第54-56页 |
| ·碰撞速度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与探讨 | 第58页 |
|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 ·法规的制定 | 第58-59页 |
| ·碰撞仿真系统模型 | 第59页 |
| ·事故重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