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汉黄芩素吸收及代谢机制的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第1-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前言第15-18页
实验一 汉黄芩素肠吸收机理的研究第18-56页
 一、汉黄芩素在 Caco-2 细胞模型中的摄取与转运第18-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27页
   ·细胞株第18页
   ·药品与试剂第18-19页
   ·仪器第19-20页
   ·试液的组成与配制第20页
   ·Caco-2 细胞的培养第20页
   ·汉黄芩素对 Caco-2 细胞的毒性作用(MTT 法)第20-21页
   ·药物摄取实验第21页
   ·药物转运实验第21-23页
   ·汉黄芩素在 Caco-2 细胞悬液中测定方法的建立和确证第23-27页
  2 统计学处理第27页
  3 实验结果第27-37页
   ·汉黄芩素对 Caco-2 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第27-28页
   ·Caco-2 细胞模型对药物的摄取第28-31页
   ·Caco-2 细胞活性的评价第31-33页
   ·Caco-2 细胞模型对汉黄芩素的转运实验第33-37页
  4 讨论第37-41页
   ·实验方法的选择第37-38页
   ·用药浓度的确定第38页
   ·Caco-2 细胞对汉黄芩素的摄取第38-39页
   ·Caco-2 细胞单层完整性的验证第39-40页
   ·汉黄芩素在 Caco-2 细胞单分子层的双向转运第40-41页
  5 小结第41-42页
 二、汉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吸收研究第42-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7页
   ·仪器第42页
   ·药品与试剂第42页
   ·实验动物第42页
   ·试液配制第42页
   ·在体胃、肠吸收实验方法第42-43页
   ·HPLC 法测定肠循环液中的药物浓度第43-47页
  2 数据分析第47-48页
   ·原位胃吸收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第47页
   ·各肠段参数计算第47-48页
   ·统计学处理第48页
  3 实验结果第48-52页
   ·胃和不同肠段对汉黄芩素吸收的比较第48-49页
   ·药物浓度对汉黄芩素小肠吸收的影响第49-50页
   ·pH 值对汉黄芩素小肠吸收的影响第50-51页
   ·不同抑制剂对汉黄芩素肠吸收的影响第51-52页
  4 讨论第52-54页
   ·实验方法的选择第52-53页
   ·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3页
   ·汉黄芩素肠吸收及与 Caco-2 细胞吸收模型实验结果的比较第53-54页
   ·汉黄芩素在人体内肠渗透系数和吸收分数的预测第54页
  5 小结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实验二 汉黄芩素在 Beagle 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第56-8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63页
   ·药物与试剂第56-57页
   ·仪器第57页
   ·实验动物第57页
   ·血浆中汉黄芩素 LC-MS/MS 测定方法的建立和确证第57-62页
   ·Beagle 犬灌胃、静脉给药血浆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实验条件第62-63页
 2 数据处理第63页
 3 实验结果第63-85页
   ·汉黄芩素原料药、固体分散体 Beagle 犬灌胃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第63-73页
   ·Beagle 犬灌胃给药、静脉给药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初步探讨第73-81页
   ·Beagle 犬灌胃给药汉黄芩素溶液剂后血浆中游离型汉黄芩素及其主要代 谢产物的测定第81-85页
 4 讨论第85-87页
   ·固体分散体物相的考察第85页
   ·血药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第85-86页
   ·与参考文献中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比较第86-87页
   ·体内药物活性发挥的形式第87页
 5 小结第87-88页
实验三 汉黄芩素对大鼠肝 P450 同工酶和 mdr1 的影响第88-10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8-93页
   ·药物与试剂第88页
   ·主要仪器第88-89页
   ·实验动物第89页
   ·实验分组第89-90页
   ·肝微粒体的制备第90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蛋白浓度的测定第90页
   ·双光束分光光度法测定肝微粒体 P450 酶含量第90-91页
   ·P450 酶及 mdr1a、mdr1b 基因的 RT-PCR 分析第91-93页
 2 数据处理第93页
 3 实验结果第93-98页
   ·BCA 蛋白标准曲线第93-94页
   ·汉黄芩素对大鼠肝 P450 酶含量的影响第94-96页
   ·PCR 扩增基因片段的反应条件第96-97页
   ·汉黄芩素对大鼠肝 CYP1A1、CYP2E1、CYP3A1、mdr1a 和 mdr1b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第97-98页
 4 讨论第98-99页
 5 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1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01-102页
今后工作设想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8页
个人简介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综述第120-135页
 参考文献第128-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钢铁企业技术工人职业紧张与综合性工作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金丝桃苷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EDHF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