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前言 | 第13-14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 ·技术措施和方法 | 第18-20页 |
| 2 煤层气的储层特征和煤层气储集、运移和产出机理 | 第20-28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煤层气生成 | 第20页 |
| ·煤层气的储层特征 | 第20-23页 |
| ·煤的孔隙类型 | 第21页 |
| ·煤的孔隙系统 | 第21-22页 |
| ·煤层的渗透性 | 第22-23页 |
| ·煤的内表面积 | 第23页 |
| ·煤层气储集机理 | 第23-26页 |
| ·溶解态储集机理 | 第23页 |
| ·游离态储集机理 | 第23-24页 |
| ·吸附气储集机理 | 第24页 |
| ·等温吸附定律 | 第24-25页 |
| ·煤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 ·煤层气运移和产出机理 | 第26-27页 |
| ·煤层气的解吸机理 | 第26-27页 |
| ·煤层气的扩散机理 | 第27页 |
| ·煤层气的渗流机理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吸附模型的确定及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探讨 | 第28-40页 |
| ·煤吸附瓦斯的本质 | 第28-29页 |
| ·煤对CO_2、CH_4吸附模型的确定 | 第29-33页 |
| ·注气驱替煤层甲烷增产机理探讨 | 第33-36页 |
| ·注入CO_2气体驱替煤层甲烷相比其它气体的优越性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4 实验设备和样品分析、制备 | 第40-50页 |
| ·煤层瓦斯吸附与解吸模拟实验设备 | 第40-46页 |
| ·集气装置 | 第42页 |
| ·信息采集系统配套软件 | 第42-46页 |
| ·实验煤样分析及制备 | 第46-50页 |
| ·煤样的工业分析 | 第46页 |
| ·煤样的视密度 | 第46页 |
| ·煤的平均孔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 | 第46-47页 |
| ·煤样的筛分指数测定 | 第47页 |
| ·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 ·煤样的制备 | 第49-50页 |
| 5 吸附作用对煤体渗透率的影响 | 第50-57页 |
| ·渗透率实验测定基本公式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6 注入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实验 | 第57-71页 |
| ·实验步骤及方法 | 第57页 |
| ·实验结果及驱替效果分析 | 第57-69页 |
| ·加压阶段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57-59页 |
| ·实验过程中气体压力的变化 | 第59-63页 |
| ·实验过程中气体解析量的变化 | 第63-64页 |
| ·注入CO_2驱替解析煤层CH_4过程中气体组分的变化 | 第64-66页 |
| ·注入CO_2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第66-69页 |
| ·驱替效果评价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7 结论及注气开采前景 | 第71-73页 |
| ·主要结论 | 第71页 |
| ·注气开采前景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