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南油田高浓度聚合物驱方案优化及效果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聚合物驱研究现况和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技术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 | 第14-2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葡I1-4 油层沉积特征 | 第15-22页 |
·葡I1-4 油层发育状况 | 第15-18页 |
·葡I1-4 油层连通状况与聚驱控制程度 | 第18-20页 |
·油层的岩性物性及流体性质 | 第20-21页 |
·油层的沉积韵律与隔层发育状况 | 第21-22页 |
·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22-29页 |
·数值模拟预测剩余油 | 第22-24页 |
·取心井资料预测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24-25页 |
·测井资料预测剩余油分布 | 第25-27页 |
·新井投产状况分析剩余油 | 第27-29页 |
第3章 室内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 第29-44页 |
·一维纵向非均质人造岩心驱替试验研究 | 第29-31页 |
·超高分聚合物的注入性能实验研究 | 第29-31页 |
·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研究 | 第31-33页 |
·不同阶段采用高浓度聚合物驱均能改善驱油效果 | 第31-32页 |
·高浓度聚合物体系抗稀释性强 | 第32-33页 |
·高浓度聚合物抗剪切能力强 | 第33页 |
·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粘弹性能较好 | 第33页 |
·应用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对注入方式及注入浓度优化 | 第33-44页 |
·2500 万分子量单段塞聚合物驱油实验 | 第33-39页 |
·2500 万分子量组合段塞聚合物驱油实验 | 第39-41页 |
·平面模型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第4章 高浓度聚驱注入参数优化设计与选择 | 第44-59页 |
·聚合物类型的优化设计 | 第44-47页 |
·理论研究成果 | 第44-46页 |
·利用数值模拟对不同分子量聚合物驱效果进行预测 | 第46-47页 |
·注入速度的优选 | 第47-49页 |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聚合物用量的确定 | 第49-51页 |
·不同聚合物用量条件下的聚驱开发效果 | 第49-50页 |
·工业化区块开发效果 | 第50-51页 |
·利用三管并联分注试验优化分层注入时机 | 第51-57页 |
·含水率变化规律 | 第51页 |
·综合采出程度变化规律 | 第51-53页 |
·不同渗透层的采出程度变化规律 | 第53-55页 |
·不同渗透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分流率变化规律 | 第56-57页 |
·注入参数设计结果与开发指标预测 | 第57-59页 |
·注入参数设计结果 | 第57-58页 |
·油藏地质模型的划分 | 第58页 |
·水驱开采指标预测 | 第58页 |
·聚合物驱开采指标预测 | 第58-59页 |
第5章 高浓度聚合物驱应用效果 | 第59-65页 |
·注入速度达到方案要求,方案符合率高 | 第59页 |
·注入压力上升平稳,注入性能较好 | 第59-60页 |
·注入剖面得到明显调整,动用状况得到改善 | 第60-61页 |
·注入性能较高,阻力系数大 | 第61页 |
·对层间差异大的注入井进行分层,提高井区开发效果 | 第61-62页 |
·采出井增油降水效果明显 | 第62-65页 |
·采出井见效比例大 | 第63-64页 |
·过渡带高含水饱和度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