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从流动儿童的教育生活谈起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目录第7-9页
绪论第9-17页
第一章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第17-23页
 第一节 符号互动理论第17-19页
  一、米德的“自我论”第17-18页
  二、库利“镜中我理论”、“初级群体理论”第18页
  三、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第18-19页
 第二节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第19-20页
 第三节 社会排斥理论第20-23页
第二章 我国城市中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第23-33页
 第一节 流动儿童:我国城市化衍生的特殊群体第23-26页
  一、城市化下的中国民工潮第23-25页
  二、城市化背景下流动儿童群体的产生第25-26页
 第二节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相关法规综述第26-28页
  一、宪法的规定第26-27页
  二、其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第27-28页
 第三节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公立学校教育支持政策的发展第28-33页
  一、控制严格,实行借读第28-30页
  二、控制松动,提出起点公平第30页
  三、主动平等吸纳,启动教育支持第30-33页
第三章 城市中流动儿童的教育生活第33-61页
 第一节 都市媒体眼中的流动儿童第33-39页
  一、研究文本的选择第33-34页
  二、资料分类分析第34-38页
  三、城市主流媒体流动儿童报道的状态第38-39页
 第二节 流动儿童小Q的生活世界第39-53页
  一、小Q及其家庭简介第40-41页
  二、同学、老师眼中的小Q第41页
  三、第一次家访:繁华城市中的蜗居第41-44页
  四、晚上和周末:生活在城市里的孤独孩子第44-46页
  五、小Q眼中的城市住房第46-48页
  六、城市梦寻下的乡村情结第48-51页
  七、后喻文化下的家庭亲子关系第51-53页
 第三节 一个团体个案:五年二班中的流动儿童第53-61页
  一、GC中心小学概况第53-55页
  二、五年二班生源构成第55-57页
  三、流动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第57-61页
第四章 流动儿童城市化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第61-75页
 第一节 流动儿童城市化: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61-63页
 第二节 流动儿童的自我身份认同第63-66页
 第三节 流动儿童城市化中资本的缺失第66-72页
 第四节 城市化中流动儿童的历史责任第72-75页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个人简历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委会选举中失范行为及其制度化弥合策略--以福建省的村委会选举办法为主要研究案例
下一篇: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义及其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