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 滇剧的历史渊源与生存发展现状 | 第7-15页 |
(一) 滇剧名称的由来 | 第7页 |
(二) 作为云南地方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和云南地方戏中的位置 | 第7页 |
(三) 滇剧发展历史回顾 | 第7-11页 |
1. 清代中叶到清代末期 | 第7-8页 |
2. 20 世纪初叶到40 年代末 | 第8-9页 |
3.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 第9-10页 |
4. 改革开放后的沉寂 | 第10-11页 |
(四) 全省滇剧剧团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 第11-14页 |
1. 建国后滇剧表演团体概况与撤销合并后的现状 | 第11页 |
2. 省滇剧院在当代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及困境 | 第11-13页 |
(1) 城市中发展遇到的问题 | 第11页 |
(2) 城市和乡村演出情况 | 第11-13页 |
(3) 求生存、谋发展采取的措施 | 第13页 |
3. 曲靖滇剧团撤销、重组后的经验与得失 | 第13-14页 |
(1) 珠江源演艺中心目前的发展状况 | 第13页 |
(2) 曾经的滇剧从业演员的心声 | 第13-14页 |
(五) 民间滇剧的繁荣形成的巨大反差 | 第14-15页 |
二 探析影响滇剧发展的原因 | 第15-26页 |
(一)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 第15-17页 |
1. 文化消费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 第15页 |
2. 旅游业发展及电影、电视、网络的影响 | 第15-16页 |
3. 流行歌曲和其它娱乐形式的冲击 | 第16-17页 |
(二) 地方政府思想认识观念上的转变 | 第17-22页 |
1. 地方戏曲的重要性认识 | 第17-18页 |
2. 重歌舞轻戏曲 | 第18页 |
3. 精品战略 | 第18-19页 |
4. 文化体制改革 | 第19-22页 |
(1) 滇剧院的撤销、合并 | 第19-20页 |
(2) 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 | 第20-22页 |
(三) 人才的困境制约滇剧发展 | 第22-23页 |
1. 省滇剧院人才的困扰 | 第22页 |
2. 艺术院校人才的困境 | 第22-23页 |
3. 群众业余活动人才的缺乏 | 第23页 |
(四) 市场的因素 | 第23-24页 |
1. 经济市场 | 第23-24页 |
2. 观众市场 | 第24页 |
(五) 滇剧自身发展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 第24-26页 |
三 滇剧在当代社会繁荣发展的思考 | 第26-43页 |
(一) 剧团与剧种需要有相关的政策保护 | 第26-28页 |
1. 剧团保护 | 第26页 |
2. 剧种保护 | 第26-28页 |
(二) 准确定位,突出云南地域特色 | 第28-29页 |
1. 地方戏主要服务地方的原则 | 第28页 |
2. 吸取地方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养分 | 第28-29页 |
3. 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 第29页 |
(三) 激活机制,深化改革 | 第29-30页 |
(四) 人才培养 | 第30-35页 |
1. 以政策的形式纳入地方发展总体规划 | 第31页 |
2. 实行高等院校和剧团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 第31-32页 |
3. 舞台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 | 第32-33页 |
4. 培养和提高地方戏曲优秀编剧人才 | 第33-35页 |
(五) 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 第35-36页 |
1. 表演内容与形式上向现代年轻观众靠拢 | 第35页 |
2. 培养青年观众市场 | 第35-36页 |
(六) 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 | 第36-38页 |
(七) 借助明星提升滇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 第38-40页 |
(八) 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的思路 | 第40-41页 |
1. 滇剧院团提高的同时,主要面向基层进行创作、演出和辅导 | 第40-41页 |
2. 民间滇剧依托城镇资源发展 | 第41页 |
(九) 探索政府、文化、企业共赢的道路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