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缩略语表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临床研究 | 第28-38页 |
1.一般资料 | 第28-30页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随机分组方法及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第28-29页 |
·治疗前基线可比性分析 | 第29-30页 |
2.诊疗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第30-32页 |
·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1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1页 |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第31-32页 |
3.所用材料及治疗方法 | 第32-36页 |
·支具与改良支具的制作 | 第32-33页 |
·治疗方法 | 第33-35页 |
·药物治疗 | 第35-36页 |
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第36-37页 |
·伤椎的压缩率、复位率 | 第36页 |
·伤椎的矢状位指数(SI) | 第36页 |
·并发症发生情况 | 第36页 |
·疼痛评价标准 | 第36-37页 |
·综合疗效评定 | 第37页 |
5.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1页 |
1 两组复位率比较 | 第38页 |
2 两组矢状位指数比较 | 第38-39页 |
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第39页 |
4 疼痛评定结果比较 | 第39-40页 |
5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比较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51页 |
1.胸腰部损伤特点及生物力学浅析 | 第41-42页 |
·胸腰部的解剖及损伤特点 | 第41-42页 |
·胸腰部生物力学浅析 | 第42页 |
2.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损伤机制 | 第42-43页 |
·轴向压缩外力损伤机制 | 第42-43页 |
·屈曲外力损伤机制 | 第43页 |
3.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的理论依据 | 第43-44页 |
4.患椎的矢状位指数与Cobbs'角的选择 | 第44-45页 |
5.改良支具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48页 |
·过伸复位的理论依据 | 第45页 |
·改良支具的生物力学浅析 | 第45-47页 |
·改良支具的治疗特点 | 第47页 |
·改良支具的安全性分析 | 第47-48页 |
·针对支具副作用的处理 | 第48页 |
6.功能锻炼的作用 | 第48-49页 |
7.改良支具的疗效分析 | 第49-50页 |
·骨折复位及畸形矫正方面 | 第49页 |
·腰背部遗留疼痛方面 | 第49-50页 |
·治疗的综合疗效方面 | 第50页 |
8.存在不足及前景展望 | 第50-51页 |
·存在问题 | 第50页 |
·未来展望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