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外学者对住房保障问题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一) 政府、市场和住房的关系角度 | 第13页 |
(二) 住房保障发展成熟度的角度 | 第13-14页 |
(三) 住房保障模式的角度 | 第14页 |
(四) 住房供应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国内学者对住房保障领域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一) 经济体制改革与住房制度构建角度 | 第15页 |
(二) 国际经验评价与借鉴的视角 | 第15页 |
(三) 住房保障体系研究的视角 | 第15-16页 |
(四) 政府对住房干预问题的研究视角 | 第16页 |
四、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一) 房屋的双重特性理论 | 第16-17页 |
(二) 住房消费梯度理论 | 第17页 |
(三) 公平与效率理论 | 第17页 |
(四) 政府职能理论 | 第17-18页 |
五、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 文章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探索 | 第19-29页 |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一) “全民保障”阶段 | 第19-20页 |
(二) “住房货币化”及住房保障体系完善阶段 | 第20-21页 |
二、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一) 经济适用房制度实施过程及存在问题 | 第22-24页 |
(二) 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及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三) 公共租赁房政策实施过程及存在问题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武汉市住房保障模式现状 | 第29-43页 |
一、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一)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历程 | 第30页 |
(二)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办法 | 第30-31页 |
(三) 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状况分析 | 第31-32页 |
(四)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最高限价与户型面积 | 第32-33页 |
(五)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开发及管理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33-34页 |
二、武汉市廉租房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一) 武汉市廉租房制度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二) 武汉市近年廉租房建设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三) 武汉市廉租房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的分析 | 第36-38页 |
(四) 武汉市廉租房建设资金和配房租赁来源的分析 | 第38-39页 |
(五) 武汉是廉租房保障对象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分析 | 第39-40页 |
三、武汉公共租赁房现状分析 | 第40-43页 |
(一) 武汉市公共租赁房需求预测 | 第40-41页 |
(二) 武汉公共租赁房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国外及香港地区解决保障性住房供需问题的经验和启示 | 第43-53页 |
一、德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43-44页 |
二、美国的公共住房政策 | 第44-45页 |
三、荷兰全面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45-46页 |
四、英国成熟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五、日本灵活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47-48页 |
六、新加坡的组屋政策 | 第48-49页 |
七、香港的居屋和公屋住房政策 | 第49-51页 |
八、国外及香港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的启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完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 | 第53-63页 |
一、我国保障房制度建设的原则 | 第53-54页 |
二、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 | 第54-63页 |
(一) 严格保障对象的准入机制及管理 | 第54页 |
(二)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律支撑 | 第54-55页 |
(三) 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保障房的建设 | 第55-56页 |
(四) 保障性住房的建筑标准及用地规划规范 | 第56-57页 |
(五) 建立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的立体式保障房供应体系 | 第57-59页 |
(六) 武汉市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的PPP模式应用 | 第59-60页 |
(七) “砖头补贴”转换为“人头补贴” | 第60-61页 |
(八) 鼓励住房私有化 | 第61页 |
(九) 武汉公共租赁房的建议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63-6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