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论文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1页
   ·课题来源第12页
   ·研究背景第12-16页
     ·传统村镇建筑面临的挑战第12-13页
     ·传统村镇建筑面临的机遇第13-16页
   ·研究主题与内容第16-21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9页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第2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研究目的第21页
     ·研究意义第21-22页
   ·研究方法与路径第22-23页
     ·研究方法第22-23页
     ·技术路线第23页
   ·既有研究综述第23-31页
     ·国外相关研究第24-26页
     ·国内相关研究第26-28页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第2章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发展与演化的背景第31-57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发展与演化的地理背景第31-40页
     ·得中独厚、南北共存的区位条件第31-32页
     ·丘陵平原与湖泊湿地并举的地形背景第32-37页
     ·夏热冬冷的气候背景第37-40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发展与演化的民系背景第40-46页
     ·作为苗蛮集团的长江中游第40-41页
     ·作为百越之地的长江中游第41-42页
     ·作为南方民系的长江中游第42-44页
     ·"江西填湖广"与长江中游人口来源及组成第44-46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发展与演化的文化背景第46-51页
     ·早期文化:新石器文化谱系第46-47页
     ·楚越文化:巫傩的影响第47-48页
     ·宋明理学:礼制的影响第48-50页
     ·民俗文化:风水的影响第50-51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发展与演化的经济背景第51-55页
     ·三省传统村镇经济概况第51-53页
     ·江西传统村镇经济背景第53-54页
     ·两湖传统村镇经济背景第54-55页
   ·小结第55-57页
第3章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选址第57-64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选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第57-59页
     ·传统村镇选址的自然因素特点第57-58页
     ·传统村镇选址的经济、社会因素特点第58-59页
   ·形势宗风水与长江中游传统村镇选址第59-63页
     ·形势宗与理气宗风水之差异第59-60页
     ·形势宗风水选址的一般程序第60-61页
     ·形势宗风水选址的基本原则第61-63页
   ·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第64-78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外部空间形态第64-67页
     ·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形态第64-66页
     ·传统集镇外部空间形态第66-67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街巷空间第67-77页
     ·传统村镇街巷空间功能第67-71页
     ·传统村镇街巷空间结构第71-73页
     ·传统村镇街巷平面形态第73-74页
     ·传统村镇街道"灰空间"——街廊第74-77页
   ·小结第77-78页
第5章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聚落景观第78-103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山水自然景观第78-81页
     ·传统村镇山水自然景观的主体构成要素第78-80页
     ·传统村镇山水自然景观的构成特点第80-81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街巷空间景观第81-89页
     ·传统村镇街巷空间构成与尺度第81-82页
     ·传统村镇街巷空间景观要素第82-86页
     ·传统村镇街巷空间景观特点第86-89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民俗生活景观第89-102页
     ·传统村镇民间习俗景观第89-95页
     ·传统村镇宗教活动景观第95-98页
     ·传统村镇日常生活景观第98-99页
     ·传统村镇地域文化景观第99-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第6章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构成第103-124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居住建筑第103-111页
     ·传统村镇居住建筑的类型第103-107页
     ·传统村镇居住建筑内部功能处理第107-111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公共建筑第111-118页
     ·传统村镇宗祠建筑第111-113页
     ·传统村镇文教建筑第113-115页
     ·传统村镇商业建筑第115-118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宗教建筑第118-120页
     ·传统村镇宗教建筑特点第118-119页
     ·传统村镇宗教建筑类型第119-120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园林建筑第120-122页
     ·传统村镇公共园林第120-121页
     ·传统村镇景观建筑第121-122页
   ·小结第122-124页
第7章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技艺第124-144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结构第124-127页
     ·传统村镇建筑结构类型第124-126页
     ·传统村镇建筑结构形式与形式结构第126-127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构造第127-135页
     ·传统村镇建筑防火构造第127-128页
     ·传统村镇建筑屋顶与墙体构造第128-129页
     ·传统村镇建筑门窗构造第129-132页
     ·传统村镇建筑地面与屋基构造第132页
     ·传统村镇建筑细部构造第132-135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物理第135-137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采光与通风第135-136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防潮与防寒处理第136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朝向与纳阳第136-137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装饰第137-141页
     ·传统村镇建筑装饰形式第137-139页
     ·传统村镇建筑装饰手法第139-141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工匠第141-143页
     ·传统村镇建筑程式第141-142页
     ·传统村镇建筑匠师第142-143页
   ·小结第143-144页
第8章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模式第144-161页
   ·依山傍水的传统村镇建筑选址模式第144-147页
     ·传统村镇建筑选址模式一:依山第144-146页
     ·传统村镇建筑选址模式二:傍水第146-147页
   ·因地制宜的传统村镇布局模式第147-149页
     ·传统村镇布局的影响因素第147-148页
     ·传统村镇布局的形制第148-149页
   ·多样有序的传统村镇空间形态模式第149-154页
     ·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内涵及其构成第149-150页
     ·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类型第150-153页
     ·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尺度第153-154页
   ·封闭内向的传统村镇住居模式第154-156页
     ·家族观念及其在传统村镇住居空间上的反映第154-155页
     ·传统村镇的井院住居模式第155-156页
   ·风格统一的传统村镇地域建筑形式第156-157页
     ·传统村镇建筑风格的统一性第156页
     ·传统村镇建筑形式的地域性第156-157页
   ·就地取材的传统村镇建筑用材模式第157-159页
     ·传统村镇建筑营造的地方天然材料第157-159页
     ·传统村镇建筑营造的人工材料第159页
   ·小结第159-161页
第9章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基本精神第161-176页
   ·血缘与宗法礼制第161-164页
     ·血缘与传统村镇的聚族而居第161-162页
     ·宗法制度与传统村镇的结构模式第162-164页
   ·人本与实用理性第164-166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人本精神第164-165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实用理性第165-166页
   ·恋土与农本主义第166-168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恋土性第166-167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农本主义第167-168页
   ·纳气与风水观念第168-171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纳气观念第168-170页
     ·传统村镇建筑的风水观念第170-171页
   ·纳吉与审美情趣第171-174页
     ·传统村镇建筑吉祥如意的审美情趣第172-174页
     ·传统村镇建筑敬神祈福的审美情趣第174页
   ·小结第174-176页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第176-185页
   ·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总结第176-180页
     ·传统村镇建筑文化发展与演化的背景总结第176-177页
     ·传统村镇选址、空间形态与聚落景观特点第177-179页
     ·传统村镇建筑构成、技艺与模式第179页
     ·传统村镇建筑模式及其建筑文化的基本精神第179-180页
   ·长江中游优秀村镇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180-185页
     ·优秀村镇建筑文化的传承第180-181页
     ·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创新第181-183页
     ·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后续研究展望第183-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191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比钢复合墙体受压性能研究
下一篇:超长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特性试验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