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超分子作用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12-30页 |
·超分子化学概述 | 第12-18页 |
·超分子化学 | 第12-13页 |
·分子识别 | 第13-14页 |
·分子组装 | 第14页 |
·分子间作用力 | 第14-18页 |
·典型的超分子化学体系及其结构特点 | 第18-22页 |
·冠醚 | 第18-19页 |
·环糊精 | 第19-21页 |
·杯芳烃 | 第21-22页 |
·环糊精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环糊精协同增敏 | 第22页 |
·环糊精的荧光增强效应 | 第22-23页 |
·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及应用 | 第23页 |
·痕量金属的测定 | 第23页 |
·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在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应用 | 第24页 |
·环糊精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环糊精包合物的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第25-26页 |
·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本论文的工作设想和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钼的研究 | 第30-38页 |
·实验部分 | 第3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吸收光谱 | 第31-32页 |
·乙醇水溶液分相条件的选择 | 第32页 |
·酸度及表面活性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显色剂的用量 | 第33页 |
·硫酸铵固体的用量 | 第33-34页 |
·配合物的组成 | 第34页 |
·工作曲线及灵敏度、检测限 | 第34-35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35页 |
·样品分析 | 第35-36页 |
·机理探讨 | 第36页 |
·结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镉试剂与银显色反应体系中乙醇的超分子作用及应用 | 第38-46页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吸收光谱 | 第39-40页 |
·有机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 第40页 |
·酸度及表面活性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显色剂的用量 | 第42页 |
·显色温度及体系的稳定性 | 第42页 |
·工作曲线 | 第42-43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43页 |
·络合物组成 | 第43页 |
·样品分析 | 第43页 |
·机理探讨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镉试剂褪色光度法测定β-环糊精及包合作用探讨 | 第46-54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吸收光谱及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47页 |
·酸度的选择 | 第47-48页 |
·镉试剂用量的选择 | 第48页 |
·CTMAB 用量的选择 | 第48-49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选择 | 第49页 |
·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49页 |
·工作曲线 | 第49-50页 |
·样品测定 | 第50页 |
·机理探讨 | 第50-51页 |
·镉试剂与β-环糊精的包合比和包合常数的测定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中性红褪色光度法测定β-环糊精及包合作用探讨 | 第54-62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吸收光谱及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55-56页 |
·酸度的选择 | 第56页 |
·中性红用量的选择 | 第56-57页 |
·SDS 用量的选择 | 第57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选择 | 第57页 |
·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57-58页 |
·工作曲线 | 第58页 |
·样品测定 | 第58页 |
·机理探讨 | 第58-59页 |
·中性红与β-环糊精的包合比和包合常数的测定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