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1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21-42页 |
第一节 无尽争论的焦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21-25页 |
一、放置梯子的那面墙: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21-23页 |
二、现行体制引发的争议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论文的布局结构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已有研究文献的简要述评 | 第26-34页 |
一、西方企业制度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二、关于国家所有权的基本属性 | 第28-29页 |
三、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研究 | 第29-34页 |
第四节 关键概念和研究方法 | 第34-42页 |
一、关键概念 | 第34-4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第二章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立法模式的基础:私法与公法兼容 | 第42-59页 |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的公共属性 | 第43-49页 |
一、国家所有权是不同于私人所有权的公共所有权 | 第43-44页 |
二、国家所有权公共性的具体表现 | 第44-46页 |
三、国家所有权公共属性对于国家所有权权利行使之影响 | 第46-49页 |
第二节 企业国有资产权利行使的私法化 | 第49-54页 |
一、国家所有权行使方式的多样化 | 第49-50页 |
二、企业国有资产权利行使的私法化 | 第50-54页 |
第三节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公、私法协同 | 第54-58页 |
一、国家的双重法律人格 | 第54-55页 |
二、国资管理体制中的公、私法协同 | 第55-5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发展 | 第59-86页 |
第一节 公法化的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59-63页 |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 第59-61页 |
二、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全公法化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体制的私法化 | 第63-79页 |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路径 | 第63-69页 |
二、公司化改革与国资管理体制私法化 | 第69-79页 |
第三节 现行体制的基本法律框架 | 第79-86页 |
一、出资人代表制度是现行管理体制的核心 | 第80-81页 |
二、出资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与职责 | 第81-84页 |
三、实行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 | 第84-85页 |
四、国有资产混合运营模式 | 第85页 |
五、国家统一所有,分级代表的产权关系 | 第85-8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86页 |
第四章 现行体制存在主要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86-104页 |
第一节 国有资本功能的错位 | 第87-90页 |
一、“国进民退”的争议 | 第87-88页 |
二、国有资本功能的错位 | 第88-89页 |
三、国有资本“最高决策权”的缺失 | 第89-90页 |
第二节 国资委定位的偏差 | 第90-98页 |
一、国资委性质与定位的冲突 | 第90-91页 |
二、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能力的不足 | 第91-97页 |
三、国资委定位偏差的原因剖析 | 第97-98页 |
第三节 监管权的模糊与缺失 | 第98-102页 |
一、个案分析:上海电气社保案 | 第98-99页 |
二、模糊与缺失的监管权 | 第99-10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构与完善 | 第104-141页 |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制理念与原则 | 第105-110页 |
一、建制理念:以社会整体观为基础 | 第105-108页 |
二、建制原则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终极所有者权利的行使 | 第110-118页 |
一、终极所有者权利行使的方式:代议制 | 第110-112页 |
二、终极所有者的参与权 | 第112-115页 |
三、终极所有者的监督权 | 第115-116页 |
四、终极所有者的知情权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国有资本投资决策权的落实 | 第118-121页 |
一、全国人大代表全民行使国有资本投资决策权 | 第118-119页 |
二、国有资本投资决策权的载体:国有资本预算 | 第119-120页 |
三、国有资产决策委员会的设立 | 第120-121页 |
第四节 出资权的重构 | 第121-131页 |
一、出资权主体的性质与要求 | 第121-122页 |
二、国际经验的借鉴 | 第122-125页 |
三、履行出资人职能机构的变革的两种模式 | 第125-126页 |
四、本土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构建模式的探索 | 第126-130页 |
五、结论 | 第130-131页 |
第五节 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的完善 | 第131-141页 |
一、监管权的明确与回归 | 第132-139页 |
二、人大监督 | 第139页 |
三、审计监督 | 第139-140页 |
四、司法监督 | 第140-14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41-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