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导论 | 第17-3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8-29页 |
三、研究思路、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点——创新、创新型国家与人文社会维度 | 第34-59页 |
第一节 中外创新理论的历史考察 | 第34-47页 |
一、经济倾向:西方创新理论的提出与演进 | 第34-36页 |
二、三重意蕴: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发掘与萃取 | 第36-40页 |
三、内涵拓展:我国现代创新内涵的丰富与伸延 | 第40-47页 |
第二节 创新型国家及其主要特征 | 第47-50页 |
一、学术界对创新型国家内涵的一般界说 | 第47-48页 |
二、显性与隐性:创新型国家的二重特征 | 第48-49页 |
三、相对确定性与动态性:创新型国家划分的不同标准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人文社会维度的内在容量界定 | 第50-59页 |
一、创新观念 | 第51-52页 |
二、创新文化 | 第52-54页 |
三、创新制度 | 第54-56页 |
四、创新人才 | 第56-59页 |
第二章 实践基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基础和制约因素 | 第59-90页 |
第一节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基础 | 第60-65页 |
一、初步觉醒的创新观念 | 第60-62页 |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积累 | 第62-63页 |
三、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 第63-64页 |
四、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差距 | 第65-74页 |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 第66-68页 |
二、民间创新能力不强 | 第68-71页 |
三、科技投入明显不足 | 第71-72页 |
四、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 第72-74页 |
第三节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制约因素 | 第74-90页 |
一、创新观念还未根本确立 | 第74-76页 |
二、创新文化尚未全面形成 | 第76-77页 |
三、创新制度仍然不够健全 | 第77-87页 |
四、创新人才结构性短缺 | 第87-90页 |
第三章 他山之石——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视野 | 第90-101页 |
第一节 日本创新经验中的文化选择 | 第90-94页 |
一、以民族自豪感为核心的民族自信心的培育 | 第90-91页 |
二、以集体主义和模仿文化为代表的创新元素积淀 | 第91-92页 |
三、以危机意识为特征的创新动力激发 | 第92-94页 |
第二节 美国创新经验中的创新制度安排 | 第94-98页 |
一、美国创新发展三阶段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第94-95页 |
二、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政府采购制度 | 第95-96页 |
三、《创新美国》倡议中的风险投资制度 | 第96-98页 |
第三节 芬兰创新经验中的人才培育 | 第98-101页 |
一、发达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 第98-99页 |
二、重视发展技能教育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创新观念——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思想先导 | 第101-113页 |
第一节 功能与价值:创新观念的社会实践考量 | 第101-102页 |
一、创新观念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品质 | 第101页 |
二、创新观念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精神动力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审视与反思:当前中国遏制创新的思想观念剖解 | 第102-106页 |
一、权力本位观念对能力本位观念的拒斥 | 第102-104页 |
二、"枪打出头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确证 | 第104-105页 |
三、政府过度保护观念和市场进入壁垒的预设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诉求与进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观念彰显 | 第106-113页 |
一、能力本位的倡导与创造个性的尊重 | 第106-108页 |
二、对创新实践的鼓励与对否定性结果的宽容 | 第108-109页 |
三、保守思想的摒弃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 第109-113页 |
第五章 创新文化——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根基 | 第113-132页 |
第一节 怀疑、批判与求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创新文化特质 | 第113-119页 |
一、怀疑:创新文化的第一重意蕴与逻辑起点 | 第114-116页 |
二、批判:创新文化的第二重意蕴与逻辑展开 | 第116-117页 |
三、求异:创新文化的第三重意蕴与逻辑归宿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现实与理想:我国消费文化中价值理性与创新精神的内在矛盾 | 第119-123页 |
一、"崇尚节俭、注重储蓄"对本国创新产品市场扩大的制约 | 第120-121页 |
二、"偏爱名牌、信赖国外品牌"对本国企业创新动力的消解 | 第121-122页 |
三、"顺从、不挑剔"的非苛刻市场需求对产品创新的阻碍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变革与开拓:当代中国建设创新文化的路径选择 | 第123-132页 |
一、过度储蓄习惯的改变与适度透支消费文化的倡导 | 第123-125页 |
二、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增强与民族自信心的提高 | 第125-127页 |
三、苛刻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对企业持续创新的逼迫 | 第127-128页 |
四、科学方法的传播与国民创新意识的提高 | 第128-130页 |
五、怀疑批判精神的承继与教育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创新制度——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动力和保障 | 第132-153页 |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制度反思 | 第132-136页 |
一、"李约瑟难题"的制度解读 | 第133-134页 |
二、人治传统对民主制度的解构排斥科技创新 | 第134-135页 |
三、国家与个人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导致的专制惯性阻滞科技创新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决定与从属:创新制度安排的生产要素考量 | 第136-140页 |
一、首要生产要素演进与经济支配权 | 第136-138页 |
二、技术成为首要生产要素与制度安排 | 第138-140页 |
第三节 创新与安排:与技术成为首要生产要素相适应的政府制度供给 | 第140-153页 |
一、科技评价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 | 第140-142页 |
二、风险投资制度安排的创新 | 第142-145页 |
三、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安排 | 第145-147页 |
四、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安排 | 第147-150页 |
五、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健全 | 第150-153页 |
第七章 创新人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个体主体性要素 | 第153-174页 |
第一节 应然与实然: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人才征候 | 第153-156页 |
一、创新人才的能力品格 | 第153-154页 |
二、创新人才的自由自觉 | 第154-155页 |
三、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 | 第155-156页 |
第二节 阻滞与缺位:我国创新人才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鸿沟 | 第156-162页 |
一、传统教育模式制约我国人才的创造性 | 第156-159页 |
二、企业缺乏具有理性自由自觉特性的创新人才 | 第159-160页 |
三、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国内短平快的评价方式导致我国创新人才外流 | 第160-162页 |
第三节 追问与关怀:我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域 | 第162-174页 |
一、如何突破人才成长的传统教育模式制约和培养创新人才 | 第163-167页 |
二、如何引导具有自由自觉特征的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 | 第167-168页 |
三、如何以社会价值取向规约创新人才的自我价值取向 | 第168-169页 |
四、如何提高出国留学人才的回国率,引进创新人才 | 第169-171页 |
五、如何调动全体人民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 | 第171-174页 |
第八章 视界融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 第174-187页 |
第一节 科技理性与"病态社会"、"单向度的人" | 第175-181页 |
一、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导致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偏误 | 第176-178页 |
二、技术统治对发展中国家的极大诱惑 | 第178-181页 |
第二节 科技理性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 第181-183页 |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未必带来社会和谐 | 第181-182页 |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可能导致技术统治的外观 | 第182-183页 |
第三节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实现 | 第183-187页 |
一、保持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建设的合理张力 | 第183-185页 |
二、以人文诉求消解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倾向 | 第185-187页 |
结语:人文社会维度价值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诉求 | 第187-191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3页 |
后记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