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第14-17页 | 
| 1.1.2 云无线接入网 | 第17-18页 | 
| 1.2 异构云无线网络 | 第18-26页 | 
| 1.2.1 定义及主要特征 | 第18-20页 | 
| 1.2.2 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1.2.3 主要技术挑战 | 第24-26页 | 
| 1.3 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的能效优化 | 第26-29页 | 
| 1.3.1 能效指标 | 第26-27页 | 
| 1.3.2 协作传输 | 第27-28页 | 
| 1.3.3 内容缓存 | 第28-29页 |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29-33页 | 
| 1.5 论文的组织 | 第33-36页 | 
| 第2章 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能效指标定义与组网性能 | 第36-54页 | 
| 2.1 引言 | 第36-38页 | 
| 2.2 前向传输和内容缓存的影响 | 第38-40页 | 
| 2.2.1 前向传输 | 第38-39页 | 
| 2.2.2 内容缓存 | 第39-40页 | 
| 2.3 联合考虑成本影响的增强型能效指标:成本能效 | 第40-46页 | 
| 2.3.1 现有能效指标的不足 | 第40-42页 | 
| 2.3.2 成本系数 | 第42-45页 | 
| 2.3.3 成本能效 | 第45-46页 | 
| 2.4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46-53页 | 
| 2.4.1 仿真场景设置 | 第46页 | 
| 2.4.2 前向传输的影响 | 第46-49页 | 
| 2.4.3 内容缓存的影响 | 第49-52页 | 
| 2.4.4 前向传输和内容缓存的联合影响 | 第52-5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3章 基于协作节点选择的H-CRAN高能效资源分配技术 | 第54-80页 | 
| 3.1 引言 | 第54-57页 | 
| 3.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第57-61页 | 
| 3.2.1 系统模型 | 第57-60页 | 
| 3.2.2 优化问题建模 | 第60-61页 | 
| 3.3 基于协作节点选择的E~3优化资源分配方案 | 第61-72页 | 
| 3.3.1 所提优化问题的等价转化 | 第61-63页 | 
| 3.3.2 求解等价问题的算法 | 第63-71页 | 
| 3.3.3 复杂度分析 | 第71-72页 | 
| 3.4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72-78页 | 
| 3.4.1 仿真设计 | 第72-73页 |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4章 基于传输方式选择的H-CRAN高能效资源分配技术 | 第80-102页 | 
| 4.1 引言 | 第80-82页 | 
|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第82-87页 | 
| 4.2.1 系统模型 | 第82-86页 | 
| 4.2.2 优化问题建模 | 第86-87页 | 
| 4.3 基于传输方式选择的E~3优化资源分配方案 | 第87-95页 | 
| 4.3.1 优化问题的转化 | 第87-89页 | 
| 4.3.2 求解等价问题的算法 | 第89-95页 | 
| 4.3.3 复杂度分析 | 第95页 | 
| 4.4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95-100页 | 
| 4.4.1 仿真设计 | 第95-96页 |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6-10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5章 基于服务节点选择的H-CRAN高能效资源分配技术 | 第102-128页 | 
| 5.1 引言 | 第102-104页 | 
|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第104-110页 | 
| 5.2.1 系统模型 | 第104-108页 | 
| 5.2.2 优化问题建模 | 第108-110页 | 
| 5.3 基于联合优化的E~3优化资源分配方案 | 第110-118页 | 
| 5.3.1 所提优化问题的等价转化 | 第111-113页 | 
| 5.3.2 求解等价问题的算法 | 第113-118页 | 
| 5.3.3 复杂度分析 | 第118页 | 
| 5.4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118-126页 | 
| 5.4.1 仿真设计 | 第118-120页 |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20-12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6章 结束语 | 第128-132页 |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28-130页 | 
| 6.2 未来研究工作 | 第130-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 致谢 | 第146-148页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