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5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磁性类钙钛矿氧化物 | 第13-25页 |
1.2.1 类钙钛矿材料结构特征 | 第13-20页 |
1.2.2 氧化物中磁相互作用 | 第20-23页 |
1.2.3 结构调制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1.3 基于磁性相关的量子功能材料的研究 | 第25-37页 |
1.3.1 多铁性 | 第25-28页 |
1.3.2 交换偏置效应 | 第28-31页 |
1.3.3 结构调控的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第2章 试验方法 | 第45-55页 |
2.1 引言 | 第45页 |
2.2 制备方法 | 第45-46页 |
2.2.1 前驱粉体制备 | 第45页 |
2.2.2 陶瓷烧结技术 | 第45-46页 |
2.3 结构表征技术 | 第46-49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表征技术 | 第46-47页 |
2.3.2 X射线吸收谱(XAS)表征技术 | 第47-48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技术 | 第48-49页 |
2.4 材料物性表征技术 | 第49-53页 |
2.4.1 磁性能表征 | 第50-51页 |
2.4.2 电输运性能表征 | 第51页 |
2.4.3 热输运性能表征 | 第51-52页 |
2.4.4 铁电性能表征 | 第52-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3章 阴离子嵌入型类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调制及磁性能研究 | 第55-77页 |
3.1 引言 | 第55-57页 |
3.2 实验与表征技术 | 第57-58页 |
3.2.1 样品制备 | 第57页 |
3.2.2 理论计算方法 | 第57页 |
3.2.3 表征技术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1页 |
3.3.1 晶体结构表征 | 第58-60页 |
3.3.2 陶瓷结构表征 | 第60-62页 |
3.3.3 磁各向异性表征 | 第62-68页 |
3.3.4 各项异性交换偏置效应 | 第68-70页 |
3.3.5 铁电性能各向异性 | 第70-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第4章 阴离子替换型类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调制及磁性能研究 | 第77-99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实验与表征技术 | 第78-79页 |
4.2.1 样品制备 | 第78-79页 |
4.2.2 表征技术 | 第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3页 |
4.3.1 晶体结构表征 | 第79-82页 |
4.3.2 电子结构表征 | 第82-83页 |
4.3.3 磁性能的表征 | 第83-85页 |
4.3.4 SCOF-0.1中磁相互作用 | 第85-89页 |
4.3.5 SCOF-0.1中的交换偏置效应 | 第89-92页 |
4.3.6 其它物理性能表征 | 第92-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第5章 位替代型类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调制及磁性能研究 | 第99-109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实验与表征技术 | 第100-10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6页 |
5.3.1 SNCO-x样品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01-102页 |
5.3.2 SNCO-x样品的磁性能分析 | 第102-104页 |
5.3.3 SNCO-x样品的电子结构分析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6章 B位替代型磁性类钙钛矿氧化物中电子结构调控的应用 | 第109-125页 |
6.1 引言 | 第109页 |
6.2 实验与表征技术 | 第109-111页 |
6.2.1 样品制备 | 第109-110页 |
6.2.2 样品物性表征 | 第110页 |
6.2.3 单电池和对称电池的制备和表征 | 第110-11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9页 |
6.3.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111-112页 |
6.3.2 电子结构分析 | 第112-114页 |
6.3.3 物理性能的测试 | 第114-116页 |
6.3.4 单电池和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116-11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5-126页 |
7.2 工作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