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 | 第16-63页 |
第一节 临床肝损伤类型以及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40页 |
1.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动物模型 | 第16-21页 |
1.1 对乙酰氨基酚 | 第16-17页 |
1.2 中草药 | 第17-18页 |
1.3 抗菌药 | 第18-20页 |
1.4 抗结核药 | 第20-21页 |
2.化学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炎以及动物模型 | 第21-22页 |
2.1 四氯化碳 | 第21页 |
2.2 D-氨基半乳糖 | 第21-22页 |
2.3 硫代乙酰胺 | 第22页 |
2.4 二甲基亚硝胺 | 第22页 |
3.免疫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炎以及动物模型 | 第22-30页 |
3.1 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及动物模型 | 第23-24页 |
3.2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3.3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进展 | 第27页 |
3.4 免疫性肝炎动物模型 | 第27-30页 |
4.总结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0页 |
第二节 STAT1和STAT3与肝损伤 | 第40-51页 |
1.STATs概述 | 第40页 |
2.STATs的发现 | 第40-41页 |
3.STATs的翻译后修饰 | 第41-42页 |
4.STAT1和STAT3与肝损伤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第三节 牛蒡子苷元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51-63页 |
1.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 第51-53页 |
2.神经及器官保护作用 | 第53页 |
3.抗肿瘤作用 | 第53-55页 |
4.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63-183页 |
第一节 APAP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 第63-117页 |
1.引言 | 第63-64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64-69页 |
2.1 化学试剂、抗体和药品 | 第64-65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5页 |
2.3 动物 | 第65页 |
2.4 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制备 | 第65页 |
2.5 小鼠血清生化的测定 | 第65-66页 |
2.6 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测定 | 第66页 |
2.7 小鼠肝组织HE染色及形态观察 | 第66-67页 |
2.8 肝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67页 |
2.9 差异蛋白分析 | 第67-68页 |
2.10 肝组织免疫组化分析 | 第68页 |
2.1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68页 |
2.12 逆转录PCR(RT-PCR) | 第68-69页 |
2.13 统计学分析 | 第69页 |
3.实验结果 | 第69-90页 |
3.1 肝脏病理以及血液生化的时间变化 | 第69-71页 |
3.2 肝组织蛋白质组学 | 第71-74页 |
3.3 差异蛋白分析 | 第74-79页 |
3.4 免疫组化验证Hsp70和Stat3表达的变化 | 第79-83页 |
3.5 免疫组化验证P4hα1、Ncam、α-SMA和Cygb表达的变化 | 第83-86页 |
3.6 坏死区域和损伤区域修复模式的差异 | 第86-90页 |
4.讨论 | 第90-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7页 |
第二节 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 第117-148页 |
1.引言 | 第117-118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118-124页 |
2.1 化学试剂、抗体和药品 | 第119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9页 |
2.3 动物 | 第119页 |
2.4 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制备 | 第119-120页 |
2.6 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测定 | 第120页 |
2.7 小鼠肝组织HE染色及形态观察 | 第120-121页 |
2.8 肝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121-122页 |
2.9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22页 |
2.10 肝组织免疫组化分析 | 第122-123页 |
2.1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123页 |
2.12 逆转录PCR (RT-PCR) | 第123-124页 |
2.13 统计学分析 | 第124页 |
3.实验结果 | 第124-133页 |
3.1 小鼠存活率、病理、生化以及细胞因子变化 | 第124-126页 |
3.2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26-131页 |
3.3 肝脏免疫组化验证 | 第131-133页 |
4.讨论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第三节 两种急性肝损伤的不同及牛蒡子苷元保护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148-152页 |
1.APAP致肝损伤相关分子机制 | 第148-149页 |
2.CONA致肝损伤相关分子机制 | 第149-150页 |
3.APAP/CONA诱导肝损伤的分子机制的差异性 | 第150-151页 |
3.1 致病因素以及病理损伤特点不同 | 第150页 |
3.2 巨噬细胞以及IL-6的作用不同 | 第150-151页 |
3.3 参与肝损伤的Stats成员不同 | 第151页 |
4.牛蒡子苷元治疗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理论基础 | 第151-152页 |
第四节 牛蒡子苷元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52-183页 |
1.引言 | 第152-153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153-158页 |
2.1 化学试剂、抗体和药品 | 第153页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53-154页 |
2.4 动物 | 第154页 |
2.5 ConA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制备 | 第154页 |
2.6 小鼠血清生化的测定 | 第154-155页 |
2.7 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测定 | 第155页 |
2.8 小鼠肝组织HE染色及形态观察 | 第155-156页 |
2.9 肝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156页 |
2.10 肝组织免疫组化分析 | 第156-157页 |
2.1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157页 |
2.12 逆转录PCR (RT-PCR) | 第157-158页 |
2.12 统计学分析 | 第158页 |
3.实验结果 | 第158-170页 |
3.1 牛蒡子苷元对ConA诱导的肝炎小鼠血液生化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3.2 牛蒡子苷元对ConA诱导的肝炎小鼠肝脏病理的影响 | 第160-162页 |
3.3 牛蒡子苷元对ConA诱导的肝炎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162-164页 |
3.4 牛蒡子苷元对ConA诱导的肝炎小鼠肝脏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 第164-167页 |
3.5 牛蒡子苷元减轻ConA诱导的肝炎小鼠肝细胞凋亡和自噬 | 第167-169页 |
3.5 牛蒡子苷元减轻ConA/IFN-γ诱导的L02细胞自噬 | 第169-170页 |
4.讨论 | 第170-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3页 |
全文总结 | 第183-187页 |
1.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3-184页 |
2.本研究创新点 | 第184-185页 |
2.1 发现了本底型Stat3与坏死之间的联系 | 第184页 |
2.2 肝细胞在肝脏自我修复中发挥作用的新证据 | 第184-185页 |
2.3 自噬参与ConA诱导的肝损伤的机制 | 第185页 |
2.4 牛蒡子苷元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85页 |
3.不足之处 | 第185页 |
3.1 Stat3与肝坏死之间联系的机制 | 第185页 |
3.2 牛蒡子苷元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溶酶体功能的影响 | 第185页 |
4.结论 | 第185-186页 |
5.展望 | 第186-187页 |
已发表的论文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