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 第11-12页 |
1.1.2 地下储气库的建设现状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1 盐岩溶解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2 盐岩造腔流场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3 盐岩水溶造腔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6-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盐岩性质分析及溶解特性研究 | 第19-31页 |
2.1 盐矿物理地质特征 | 第19-21页 |
2.1.1 石盐矿产类型 | 第19-20页 |
2.1.2 盐岩物理特性 | 第20页 |
2.1.3 盐岩矿床成因 | 第20-21页 |
2.2 影响盐岩溶解速率的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 单因素盐岩溶解特性的研究 | 第22-26页 |
2.3.1 试样取样与加工 | 第22-23页 |
2.3.2 实验平台与方案 | 第23-24页 |
2.3.3 不同温度下的溶解速率 | 第24页 |
2.3.4 不同浓度下的溶解速率 | 第24-25页 |
2.3.5 不同倾角下的溶解速率 | 第25-26页 |
2.4 多因素盐岩溶解特性的研究 | 第26-30页 |
2.4.1 实验试样 | 第26页 |
2.4.2 实验设备及方案 | 第26页 |
2.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4.4 极差分析法 | 第28-29页 |
2.4.5 层次分析法计算盐岩溶解速率影响因素权值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双井水溶溶腔流场模型实验 | 第31-51页 |
3.1 流场相似理论 | 第31页 |
3.2 相似模型实验平台搭建 | 第31-34页 |
3.2.1 试件加工 | 第32-33页 |
3.2.2 平台搭建 | 第33-34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4页 |
3.3 水平溶腔流场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 | 第34-41页 |
3.3.1 羽流区流场特征及积分模型 | 第36-37页 |
3.3.2 边界层区流场特征 | 第37-39页 |
3.3.3 射流区流动特征 | 第39-41页 |
3.3.4 底部区特征 | 第41页 |
3.4 水平溶腔溶腔浓度特征 | 第41-42页 |
3.5 多因素条件下流场变化特征 | 第42-47页 |
3.5.1 不同造腔阶段溶腔流场变化特征 | 第42-45页 |
3.5.2 不同井组溶腔流场变化特征 | 第45-47页 |
3.6 不同造腔造腔阶段浓度场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水平井造腔过程注水口区域流场特征 | 第51-61页 |
4.1 不同类型注水口 | 第51-53页 |
4.1.1 竖直注水口 | 第51-52页 |
4.1.2 水平注水口 | 第52-53页 |
4.2 不同流量对注水口区域的影响 | 第53-58页 |
4.2.1 扩散全过程图 | 第53-56页 |
4.2.2 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3 注水口流动阶段划分 | 第58-60页 |
4.3.1 竖直注水口 | 第58-59页 |
4.3.2 水平注水口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大尺寸型盐水平井水溶造腔扩展规律 | 第61-69页 |
5.1 大尺寸型盐水平井水溶造腔实验 | 第61-63页 |
5.1.1 实验试件 | 第61-62页 |
5.1.2 实验装置 | 第62页 |
5.1.3 相似比的建立 | 第62页 |
5.1.4 实验参数 | 第62-63页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5.2.1 排卤口卤水浓度的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5.2.2 溶腔体积扩展分析 | 第64-65页 |
5.2.3 溶腔轮廓扩展分析 | 第65-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69-71页 |
6.2 创新点 | 第71页 |
6.3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81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81页 |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