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中高温热泵混合工质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概况第10-12页
        1.2.1 中高温热泵自然工质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中高温热泵合成工质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2章 中高温热泵工质理论循环计算第13-25页
    2.1 理论循环模型第13-15页
    2.2 软件介绍第15-16页
    2.3 单工质理论循环和混合工质的筛选第16-24页
        2.3.1 单工质循环性能计算第16-20页
        2.3.2 混合工质循环计算第20-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实验系统建立及实验程序第25-31页
    3.1 实验系统建立第25-28页
        3.1.1 热泵机组第25页
        3.1.2 水箱第25-26页
        3.1.3 热源第26页
        3.1.4 水环路第26-27页
        3.1.5 测量仪表和设备第27-28页
        3.1.6 数据采集模块第28页
    3.2 实验程序第28-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1-47页
    4.1 单工质性能比较第31-36页
        4.1.1 理论性能系数第31-33页
        4.1.2 实际性能系数第33-34页
        4.1.3 电机效率第34-35页
        4.1.4 制热量第35-36页
    4.2 混合工质性能比较第36-41页
        4.2.1 理论性能系数第36-38页
        4.2.2 实际性能系数第38-39页
        4.2.3 电机效率第39-40页
        4.2.4 制热量第40-41页
    4.3 单工质与混合工质对比第41-44页
        4.3.1 理论性能系数第41-42页
        4.3.2 实际性能系数第42-43页
        4.3.3 制热量第43-44页
    4.4 不确定度分析第44-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5章 光伏光热冷却水为热泵热源的应用实验第47-52页
    5.1 应用系统介绍第47-48页
    5.2 主要装置介绍第48-49页
    5.3 应用实验运行及结果第49-50页
    5.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6.1 结论第52-53页
    6.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剂量CBCT的重建方法研究
下一篇:智能辅助驾驶中的车道线与交通灯自动检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