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染疫动物的处理方法与现状 | 第16-22页 |
·掩埋法 | 第16-17页 |
·焚烧法 | 第17-18页 |
·炼油法 | 第18-19页 |
·堆肥法 | 第19-20页 |
·国内外染疫动物处理现状 | 第20-22页 |
·染疫动物堆肥的建造与评价 | 第22-27页 |
·堆肥的种类与建造方法 | 第22-24页 |
·堆肥的理化性质 | 第24-26页 |
·堆肥中病原微生物的灭活 | 第26页 |
·堆肥中动物组织的降解 | 第26-27页 |
·无害化处理国家标准 | 第27-38页 |
·我国病害肉尸处理的法规与条例 | 第27-28页 |
·我国病害肉尸无害化处理的标准 | 第28-31页 |
·国内外堆肥行业标准 | 第31-36页 |
·我国病死动物尸体的处理现状 | 第36-38页 |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选题依据 | 第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2 堆肥的建造、理化性质变化与病原微生物的灭活规律 | 第40-78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1-45页 |
·堆肥牛尸与原料 | 第41页 |
·堆肥建造的辅助器材 | 第41-44页 |
·堆肥建造的农业机械设备 | 第44页 |
·温度与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4页 |
·微生物的接种与检测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52页 |
·堆肥2006的建造 | 第45-48页 |
·堆肥2007的建造 | 第48页 |
·取样时间与方法 | 第48-50页 |
·温度与理化性质的检测 | 第50-51页 |
·E.coli O157:H7的接种与检测 | 第51页 |
·总大肠菌、总异养细菌和真菌的检测 | 第51-5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2页 |
·实验结果 | 第52-66页 |
·温度的变化 | 第52-58页 |
·化性质的变化 | 第58-61页 |
·堆肥物料总重变化、牛尸的降解与渗出液的收集 | 第61-63页 |
·病原微生物的灭活与异养微生物的生长 | 第63-66页 |
·讨论 | 第66-77页 |
·堆肥原料性质与建造方法 | 第66-71页 |
·堆肥内病原微生物的灭活 | 第71-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3 牛源和植物源DNA的降解规律 | 第78-102页 |
·引言 | 第78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8-80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78-79页 |
·总DNA的提取与定量 | 第79页 |
·Real-time PCR的检测与分析 | 第79页 |
·普通PCR的检测与分析 | 第79-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5页 |
·堆肥样品的采集 | 第80-81页 |
·总DNA的提取与定量 | 第81-82页 |
·Real-time PCR的检测方法 | 第82-84页 |
·普通PCR的检测方法 | 第84-85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85页 |
·实验结果 | 第85-97页 |
·堆肥2006特异DNA的降解规律 | 第85-92页 |
·堆肥2007特异DNA的降解规律 | 第92-97页 |
·堆肥2006与堆肥2007特异DNA降解规律的比较 | 第97页 |
·讨论 | 第97-100页 |
·DNA对堆肥生物发酵过程的指示作用 | 第97-99页 |
·堆肥样品的DNA定性与定量方法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4 动物组织的降解效率 | 第102-130页 |
·引言 | 第102-103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03-104页 |
·干重与有机物含量检测 | 第103页 |
·微生物菌落计数 | 第103页 |
·牛源DNA、微生物DNA的检测 | 第103页 |
·牛脑与牛蹄组织的电镜观察 | 第103-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9页 |
·牛尸组织干重变化与微生物的生长 | 第104页 |
·牛脑组织的牛源DNA降解规律的检测 | 第104-106页 |
·牛脑组织的微生物DNA变化规律检测 | 第106-108页 |
·牛蹄组织的干重与微生物DNA变化规律的检测 | 第108页 |
·牛脑与牛蹄组织的电镜观察 | 第108-109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25页 |
·牛尸组织干重变化与微生物的生长 | 第109-112页 |
·牛脑组织的牛源DNA降解规律 | 第112-115页 |
·牛脑组织内微生物的生长变化规律 | 第115-120页 |
·牛蹄组织的干重减少与微生物总DNA的变化 | 第120-122页 |
·牛蹄组织的细菌和真菌特异DNA变化与电镜观察 | 第122-125页 |
·讨论 | 第125-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5 二期堆肥的理化性质变化与DNA降解规律 | 第130-141页 |
·引言 | 第130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30-131页 |
·翻堆农机 | 第130页 |
·温度与理化性质测量 | 第130-131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31页 |
·实验方法 | 第131-133页 |
·温度的检测 | 第131-132页 |
·理化性质的检测 | 第132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32-13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33页 |
·实验结果 | 第133-139页 |
·二期堆肥的外观变化与牛尸的降解程度 | 第133-134页 |
·二期堆肥温度的变化 | 第134-135页 |
·二期堆肥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135-137页 |
·二期堆肥DNA的降解规律 | 第137-139页 |
·讨论 | 第139-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结论 | 第141-142页 |
展望 | 第142-143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附录A 专有名词缩写 | 第152-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54-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作者简介 | 第158-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