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温差发电技术 | 第10-11页 |
1.2.2 温差发电系统传热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界面接触热阻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温差发电系统热阻解析模型分析 | 第16-30页 |
2.1 温差发电系统原理 | 第16-18页 |
2.2 接触界面的基本传热理论 | 第18-20页 |
2.2.1 热传导原理 | 第18-19页 |
2.2.2 热阻的概念 | 第19-20页 |
2.3 接触热阻的理论建模 | 第20-25页 |
2.3.1 表面几何模型 | 第20-21页 |
2.3.2 接触变形模型 | 第21-24页 |
2.3.3 接触热阻模型 | 第24-25页 |
2.4 温差发电系统的热阻网络模型 | 第25-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热电器件接触界面传热实验研究 | 第30-40页 |
3.1 温差发电系统热阻测试方法与实验装置 | 第30-33页 |
3.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3.2.1 表面粗糙度对接触界面传热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2 接触载荷和材料特性对接触界面传热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热电器件热电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0-60页 |
4.1 热电器件温差发电的物理模型 | 第40-41页 |
4.2 热电耦合数值模型和边界条件 | 第41-45页 |
4.2.1 控制方程 | 第41-43页 |
4.2.2 材料参数和边界条件 | 第43-45页 |
4.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45页 |
4.3 热电耦合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5-58页 |
4.3.1 接触热阻对热电器件发电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2 表面形貌参数对接触热阻和发电性能的影响 | 第47-50页 |
4.3.3 接触面材料特性对接触热阻和发电性能的影响 | 第50-54页 |
4.3.4 接触压力对接触热阻和发电性能的影响 | 第54-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基于接触热阻的温差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 第60-73页 |
5.1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器模拟系统 | 第60-63页 |
5.1.1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物理模型 | 第60-61页 |
5.1.2 流体计算域的控制方程 | 第61-62页 |
5.1.3 物性参数和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5.2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5.2.1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第63-64页 |
5.2.2 降低接触热阻和强化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对比 | 第64-66页 |
5.2.3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 第66-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3-76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3-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