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 | 第10-11页 |
1.2.2 混合微生物体系腐蚀研究 | 第11-15页 |
1.2.3 E.coli和 P.fluorescens及其腐蚀特性研究 | 第15页 |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3.2 课题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试验菌种和碳钢试片 | 第18-19页 |
2.1.1 菌种及培养 | 第18页 |
2.1.2 碳钢试样 | 第18-19页 |
2.1.3 试验配水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19-21页 |
2.2.1 试片浸泡试验(生物膜测试) | 第19-20页 |
2.2.2 电化学测试 | 第20-21页 |
2.2.3 试片浸泡试验(铁释放试验) | 第21页 |
2.3 试验测试方法 | 第21-26页 |
2.3.1 生物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 第21-22页 |
2.3.2 生物膜三维层扫测试 | 第22页 |
2.3.3 微生物数量测定 | 第22-23页 |
2.3.4 EPS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2.3.5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4页 |
2.3.6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4页 |
2.3.7 平均腐蚀速率计算 | 第24-25页 |
2.3.8 XRD测试 | 第25页 |
2.3.9 XPS测试 | 第25页 |
2.3.10 水中铁离子测定 | 第25页 |
2.3.11 水中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的测试 | 第25-26页 |
第3章 E.coli-P.fluorescens生物膜在碳钢表面的发育观察及组成成分转化研究 | 第26-46页 |
3.1 E.coli-P.fluorescens及单菌种生物膜形貌观察 | 第26-32页 |
3.2 E.coli-P.fluorescens及单菌种生物膜三维结构观察及分析 | 第32-36页 |
3.3 E.coli-P.fluorescens及单菌种生物膜中微生物量变化规律 | 第36-38页 |
3.3.1 水中细菌数量变化规律 | 第36-37页 |
3.3.2 生物膜中细菌数量变化规律 | 第37-38页 |
3.4 E.coli-P.fluorescens及单菌种生物膜EPS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 | 第38-40页 |
3.4.1 生物膜中多糖的变化规律 | 第38-39页 |
3.4.2 生物膜中蛋白质的变化规律 | 第39页 |
3.4.3 多糖/蛋白质比值的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3.5 E.coli-P.fluorescens生物膜中含有基团分析 | 第40-43页 |
3.6 E.coli-P.fluorescens生物膜在碳钢表面的形成过程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E.coli-P.fluorescens共同存在下碳钢的电化学腐蚀特征研究 | 第46-68页 |
4.1 碳钢电极24h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 第46-51页 |
4.1.1 开路电位 | 第46页 |
4.1.2 极化曲线 | 第46-49页 |
4.1.3 交流阻抗 | 第49-51页 |
4.2 碳钢电极14d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 第51-58页 |
4.2.1 开路电位 | 第51-52页 |
4.2.2 极化曲线 | 第52-55页 |
4.2.3 交流阻抗 | 第55-58页 |
4.3 细菌先后投加24h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 第58-62页 |
4.3.1 开路电位 | 第58-59页 |
4.3.2 极化曲线 | 第59-61页 |
4.3.3 交流阻抗 | 第61-62页 |
4.4 细菌先后投加12d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 第62-66页 |
4.4.1 开路电位 | 第62-63页 |
4.4.2 极化曲线 | 第63-64页 |
4.4.3 交流阻抗 | 第64-66页 |
4.5 E.coli-P.fluorescens共同存在下腐蚀电化学过程研究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E.coli-P.fluorescens共同存在下碳钢的腐蚀产物转化研究 | 第68-88页 |
5.1 碳钢14d表面腐蚀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68-70页 |
5.1.1 碳钢表面14d腐蚀宏观形貌观察 | 第68页 |
5.1.2 碳钢表面14d腐蚀微观形貌观察及元素分析 | 第68-70页 |
5.2 碳钢14d腐蚀速率分析 | 第70-71页 |
5.3 腐蚀产物的组成和成分转化研究 | 第71-82页 |
5.3.1 不同工况下腐蚀产物XRD分析研究 | 第71-72页 |
5.3.2 不同工况下腐蚀产物XPS分析研究 | 第72-82页 |
5.4 水中铁释放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82-83页 |
5.5 Fe-H2O体系电位-pH图在腐蚀控制中的应用 | 第83-85页 |
5.6 E.coli-P.fluorescens对碳钢的协同腐蚀机制研究 | 第85-8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