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

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23页
  一、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背景第11-16页
  二、新时期中心地系统组织与影响要素演变第16-19页
  三、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创新的条件第19-20页
  四、研究意义第20-23页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一、研究目标第23页
  二、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30页
  一、研究区域选择第24-25页
  二、研究思路第25-26页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第26-27页
  四、技术路线第27-28页
  五、关于文中模型的说明第28-30页
第二章 中心地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未来导向第30-64页
 第一节 相关基础理论第30-52页
  一、区位论第30-44页
  二、其它相关理论第44-52页
 第二节 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第52-60页
  一、国外研究进展第52-56页
  二、国内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第56-58页
  三、传统中心地理论的缺陷与实践错位第58-60页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创新框架与未来研究重点导向第60-64页
  一、理论创新框架第60-61页
  二、中心地理论未来研究重点第61-62页
  三、中心地理论未来实践展望第62-64页
第三章 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作用要素第64-122页
 第一节 基础理论思考第64-68页
  一、系统论角度考量中心地系统第64-66页
  二、中心地系统的高度开放性第66-67页
  三、新时期中心地概念演进第67-68页
 第二节 基于严格假设的中心地理论一般原理第68-71页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第68-70页
  二、廖士的中心地理论体系第70-71页
 第三节 条件缓和及系统动态演化第71-86页
  一、对均衡市场腹地不同形态的探讨第71-73页
  二、人口分布不均匀时的情形第73-77页
  三、对消费者行为异化的讨论第77-81页
  四、中心地区位固定条件下的情形第81-82页
  五、中心地系统动态变化模式探讨第82-86页
 第四节 影响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演变的普遍要素第86-94页
  一、降水与水资源分布造成的密度差异与形变第86-89页
  二、地形地貌对于中心地系统的畸变效应第89-91页
  三、中心地系统的新生扩散第91-92页
  四、异化的边界效应第92-94页
 第五节 新时期各要素影响下的中心地系统结构演变第94-122页
  一、交通方式演进对中心地系统影响机制第94-108页
  二、全球化和信息化空间下的中心地系统空间重构第108-115页
  三、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空间组织重构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心地系统演进第115-122页
第四章 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扩散域演化第122-196页
 第一节 城市中心性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第122-130页
  一、中心性概念第122-124页
  二、城市中心性特殊影响因素第124-130页
 第二节 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测度第130-159页
  一、中心性测度中的尺度选择第130-134页
  二、测度方法比选第134-137页
  三、中心性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37-140页
  四、测度与评价过程第140-148页
  五、主要城市中心性强度格局与演化特征第148-155页
  六、中心性强度与城市规模共轭演变机制第155-157页
  七、中心性传导效应及邻接地区作用机制第157-158页
  八、城市中心性外向性关联机制第158-159页
 第三节 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职能分类与优化第159-175页
  一、城市职能研究进展第160-162页
  二、本研究区域界定第162页
  三、研究数据的获取与选择第162-163页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第163-168页
  五、对于聚类结果的分析与修正第168-169页
  六、各城市专业化水平分析与职能分类结果第169-173页
  七、东北地区中心地职能类型特征及未来优化导向第173-175页
 第四节 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扩散域特征与演变机制第175-196页
  一、扩散域区域内涵解析第175-176页
  二、扩散域空间特征与一般演变机制第176-182页
  三、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扩散域界定第182-189页
  四、扩散域空间格局特征分析第189-193页
  五、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的海港-腹地格局特征第193-19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96-200页
 一、基本结论第196-198页
 二、主要创新点第198页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98-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11页
后记第211-213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α-羰基二硫缩烯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香雪兰体外再生植株和杂种后代遗传、表观遗传多态性及花香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