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研究进展与趋势第14-21页
        1.2.1 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第14-17页
        1.2.2 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环境背景与灭绝机制第17-19页
        1.2.3 国内研究概述第19-21页
    1.3 研究工作概述第21-22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2-30页
    2.1 简介第22-23页
    2.2 区域构造背景第23-25页
        2.2.1 区域构造特征第23-24页
        2.2.2 盆地类型与演化史第24-25页
    2.3 区域地层体系概述第25-30页
        2.3.1 地层分区第25-26页
        2.3.2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地层序列第26-28页
        2.3.3 岩石地层单位第28-30页
第3章 材料与方法第30-35页
    3.1 剖面与材料第30-33页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3-35页
        3.2.1 沉积环境与古植被重建第33页
        3.2.2 陆地植物古生态评价第33-34页
        3.2.3 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4章 地层剖面与地层对比第35-68页
    4.1 典型地层剖面第35-60页
        4.1.1 宣汉七里峡剖面第35-41页
        4.1.2 合川炭坝剖面第41-45页
        4.1.3 广元须家河剖面第45-50页
        4.1.4 达县铁山剖面第50-55页
        4.1.5 秭归罗家沟剖面第55-60页
    4.2 区域地层对比第60-68页
        4.2.1 区域地层格架第60-61页
        4.2.2 须家河组第61-63页
        4.2.3 珍珠冲组与白田坝组第63-64页
        4.2.4 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第64-68页
第5章 沉积相分析与古环境第68-81页
    5.1 相分析简介第68-74页
        5.1.1 岩相特征第68-70页
        5.1.2 沉积构造第70-72页
        5.1.3 沉积物颜色第72-73页
        5.1.4 古生物化石及聚煤特征第73页
        5.1.5 结核类型及意义第73-74页
    5.2 沉积相、沉积体系与沉积环境第74-77页
    5.3 沉积模式及盆地演化第77-81页
第6章 古植被面貌与古生态第81-95页
    6.1 三叠-侏罗纪古植被面貌第82-85页
        6.1.1 须家河植物群第82-84页
        6.1.2 珍珠冲植物群第84-85页
    6.2 植物生态群落演替第85-95页
        6.2.1 须家河植物群的兴起与繁盛第87-89页
        6.2.2 须家河植物群的衰落与珍珠冲植物群的发端第89-90页
        6.2.3 珍珠冲植物群第90-91页
        6.2.4 古生态与古气候第91-92页
        6.2.5 区域对比第92-95页
第7章 古植物多样性变化的环境背景机制探讨第95-107页
    7.1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植物多样性变化第95-101页
        7.1.1 四川盆地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植物多样性第95-96页
        7.1.2 代表性类群的多样性变化第96-100页
        7.1.3 小结第100-101页
    7.2 古植物多样性变化的环境背景第101-106页
        7.2.1 古气候背景第101-104页
        7.2.2 构造运动的控制第104-105页
        7.2.3 古地理变迁第105-106页
    7.3 小结第106-107页
第8章 结论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8页
图版及图版说明第128-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下地幔矿物的高温高压物理性质研究
下一篇:具有生化功能的泛素Toolboxes的合成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