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无线电中继通信、微波通信论文

基于USRP平台的无线多中继传输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软件定义无线电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第13-14页
        1.2.2 无线多中继通信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各章节结构安排第16-18页
第二章 软件无线电与软硬件平台概述第18-31页
    2.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第18-19页
    2.2 软件无线电平台结构第19-20页
    2.3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第20-21页
    2.4 GNU Radio软件平台第21-25页
        2.4.1 GNU Radio的软件结构第22-23页
        2.4.2 GNU Radio安装第23-24页
        2.4.3 GNU Radio开发基础第24-25页
    2.5 USRP硬件平台第25-30页
        2.5.1 FPGA第26-27页
        2.5.2 时钟分配器第27页
        2.5.3 USRP子板第27-28页
        2.5.4 A/D、D/A转换第28-29页
        2.5.5 天线第29页
        2.5.6 USRP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采用Raptor码和自适应调制的无线多中继技术研究第31-50页
    3.1 Raptor码概述第31-33页
        3.1.1 基本概念第31-32页
        3.1.2 Raptor码第32-33页
    3.2 采用Raptor码的无线多中继传输系统模型设计及性能分析第33-39页
        3.2.1 采用Raptor码的无线多中继传输系统模型第33-34页
        3.2.2 信源到中继第34-36页
        3.2.3 中继到信宿第36-37页
        3.2.4 仿真结果分析第37-39页
    3.3 采用自适应调制和最优中继选择算法的无线多中继传输方案第39-49页
        3.3.1 自适应调制和最优中继选择算法的无线多中继系统模型第40页
        3.3.2 基于最优信道集合的中继选择算法第40-42页
        3.3.3 传输步骤分析第42页
        3.3.4 信噪比和平均频谱利用率分析第42-44页
        3.3.5 吞吐量和传输时间分析第44-46页
        3.3.6 仿真结果分析第46-49页
    3.4 本章小节第49-50页
第四章 基于USRP N200的无线多中继传输系统设计第50-69页
    4.1 无线多中继协作技术概述第50-52页
        4.1.1 基本概念第50-51页
        4.1.2 无线多中继协作技术种类第51-52页
    4.2 系统架构及物理层设计第52-54页
        4.2.1 系统架构第52-53页
        4.2.2 物理层设计第53-54页
        4.2.3 MAC层设计第54页
    4.3 系统搭建及各个端点的介绍第54-59页
        4.3.1 系统搭建第54-55页
        4.3.2 发射端的设计原理第55-56页
        4.3.3 中继端和信宿端的设计原理第56-58页
        4.3.4 定时与同步算法第58-59页
    4.4 无线多中继传输设计与验证第59-68页
        4.4.1 通信环境连接的测试第59-60页
        4.4.2 系统实验流图第60-64页
        4.4.3 系统的优化第64-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基于USRP平台的无线多中继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第69-81页
    5.1 实验真实环境搭建和实验参数第69-70页
    5.2 传输效果及分析第70-80页
        5.2.1 实验测试步骤及具体分析第71-72页
        5.2.2 实验效果对比第72-75页
        5.2.3 无线多中继协作与单中继协作的性能对比分析第75-77页
        5.2.4 采用Raptor编码的数据分析第77-78页
        5.2.5 自适应调制和最优中继选择算法的数据分析第78-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6.1 本文总结第81-82页
    6.2 未来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86-87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人机MANET网络密钥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心音HRV和DSV的情绪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