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49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选题意义 | 第13-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4-16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0-43页 |
1.3.1 基础理论方法综述 | 第20-24页 |
1.3.2 我国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政策研究 | 第24-31页 |
1.3.3 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研究 | 第31-35页 |
1.3.4 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 第35-37页 |
1.3.5 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 第37-40页 |
1.3.6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 第40-43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43-4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44-4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1.4.4 创新价值 | 第46-49页 |
2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模型 | 第49-67页 |
2.1 我国高铁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 第49-53页 |
2.2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 第53-55页 |
2.3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计 | 第55-58页 |
2.3.1 设置原则 | 第55-56页 |
2.3.2 机构设置 | 第56-58页 |
2.4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模型设计 | 第58-64页 |
2.4.1 技术研发阶段的风险管理模型 | 第58-60页 |
2.4.2 成果保护阶段的风险管理模型 | 第60-62页 |
2.4.3 市场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模型 | 第62-64页 |
2.5 小结 | 第64-67页 |
3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的风险识别 | 第67-81页 |
3.1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识别方法设计 | 第67-73页 |
3.1.1 专利数据检索策略 | 第67-69页 |
3.1.2 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风险识别方法 | 第69-73页 |
3.2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构成识别 | 第73-76页 |
3.2.1 技术研发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 | 第74-75页 |
3.2.2 成果保护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 | 第75页 |
3.2.3 市场运营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 | 第75-76页 |
3.3 案例分析 | 第76-79页 |
3.3.1 高速动车组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风险识别 | 第76-77页 |
3.3.2 高铁技术在“走出去”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风险识别 | 第77-79页 |
3.4 小结 | 第79-81页 |
4 基于BSC和 AHP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模型 | 第81-107页 |
4.1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1-93页 |
4.1.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 第81-83页 |
4.1.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第83-84页 |
4.1.3 风险评估指标的设计 | 第84-92页 |
4.1.4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2-93页 |
4.2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模型 | 第93-103页 |
4.2.1 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4-99页 |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无量纲化计算 | 第99-102页 |
4.2.3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102-103页 |
4.3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综合评估 | 第103-105页 |
4.3.1 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 第103-104页 |
4.3.2 预警临界值的确定 | 第104-105页 |
4.4 小结 | 第105-107页 |
5 高铁技术知识产权的风险应对策略 | 第107-125页 |
5.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矩阵 | 第107页 |
5.2 技术研发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 | 第107-112页 |
5.2.1 研判目标市场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 | 第108页 |
5.2.2 分析目标市场的专利布局现状 | 第108-110页 |
5.2.3 规避设计 | 第110-112页 |
5.3 成果保护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 | 第112-116页 |
5.3.1 专利挖掘 | 第113-114页 |
5.3.2 专利布局 | 第114-116页 |
5.4 市场运营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 | 第116-123页 |
5.4.1 诉前防御 | 第116-118页 |
5.4.2 诉讼应对 | 第118-121页 |
5.4.3 诉后应对 | 第121-122页 |
5.4.4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 第122-123页 |
5.5 小结 | 第123-125页 |
6 我国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 第125-139页 |
6.1 A国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识别 | 第125-129页 |
6.1.1 A国高铁技术专利检索 | 第125-127页 |
6.1.2 A国高铁知识产权风险分析 | 第127-129页 |
6.2 A国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 | 第129-134页 |
6.2.1 风险评估指标值计算 | 第129-131页 |
6.2.2 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价 | 第131-132页 |
6.2.3 知识产权风险综合评价 | 第132-134页 |
6.3 A国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应对 | 第134-136页 |
6.3.1 成果保护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对 | 第134-135页 |
6.3.2 市场运营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对 | 第135-136页 |
6.4 小结 | 第136-139页 |
7 我国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策略建议 | 第139-149页 |
7.1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 第139-141页 |
7.2 加强知识产权挖掘与布局,保护自主创新成果 | 第141-143页 |
7.3 重视知识产权情报分析,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第143-144页 |
7.4 加强知识产权协同应对,有效降低海外风险 | 第144-146页 |
7.5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 第146-149页 |
8 结论 | 第149-153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49-151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51-152页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1页 |
附录 A: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打分表 | 第161-163页 |
附录 B:A国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的定性指标打分表 | 第163-16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5-1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