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基于跨境换股并购方式的中概股回归路径及效果研究--以首旅并购如家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和实践价值第11-12页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设计第12-13页
        1.2.1 研究内容第12页
        1.2.2 论文框架设计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3-14页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13-14页
        1.4.2 不足之处第14页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4-18页
        1.5.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5.3 研究述评第17-18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8-27页
    2.1 跨境换股并购相关概念介绍第18-20页
        2.1.1 跨境并购一般交易框架图第18-19页
        2.1.2 跨境换股并购第19-20页
    2.2 中概股概念及发展第20页
    2.3 中概股返程动机分析第20-24页
        2.3.1 中概股回归现状第20-22页
        2.3.2 中概股返程动机第22-24页
    2.4 理论基础第24-27页
        2.4.1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理论第24-25页
        2.4.2 交易费用理论第25-27页
3 中概股回归路径介绍第27-31页
    3.1 私有化后IPO或借壳回归A股第27-29页
        3.1.1 私有化第27页
        3.1.2 拆除VIE架构第27-28页
        3.1.3 IPO或借壳上市第28-29页
        3.1.4 私有化后再IPO或借壳的缺点第29页
    3.2 剥离部分业务,分拆上市第29-30页
    3.3 私有化和回归A股同步进行第30-31页
4 案例分析第31-60页
    4.1 案例公司简介第31-32页
        4.1.1 如家酒店集团介绍第31-32页
        4.1.2 首旅集团介绍第32页
    4.2 如家酒店回归动机探究第32-36页
        4.2.1 市值低估第32-33页
        4.2.2 业绩表现不佳第33-35页
        4.2.3 筹划战略转型第35页
        4.2.4 大股东意图的影响第35-36页
    4.3 如家酒店回归路径探索第36-43页
        4.3.0 选择跨境换股并购方式回归的原因第36-37页
        4.3.1 跨境换股并购实现回归过程解析第37-40页
        4.3.2 此交易方案值得关注之处第40-41页
        4.3.3 跨境换股并购过程中的审批和监管要求第41-43页
    4.4 选择跨境换股并购方式回归相较于传统方式的优势分析第43-46页
        4.4.1 经济优势第43-45页
        4.4.2 市场优势第45-46页
        4.4.3 规避政策变化风险的优势第46页
    4.5 综合跨境换股并购方式回归优势下的经济效果分析第46-56页
        4.5.1 财务维度——财务状况优化第47-52页
        4.5.2 内部流程维度——战略调整实现第52页
        4.5.3 创新与学习维度——吸引优秀人才第52-53页
        4.5.4 客户维度——扩大市场品类第53-54页
        4.5.5 采用跨境换股并购方式回归后如家与首旅的协同效应分析第54-56页
    4.6 如家酒店跨境换股回归的成功经验第56-60页
        4.6.1 对中概股公司的经验借鉴第56-59页
        4.6.2 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经验借鉴第59-60页
5 结论与启示第60-65页
    5.1 结论第60-62页
        5.1.1 案例总结第60-61页
        5.1.2 推广价值第61-62页
    5.2 启示第62-65页
        5.2.1 对中概股公司第63页
        5.2.2 对国内上市企业第63页
        5.2.3 对监管机构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券商评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应用研究
下一篇:新破产法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治理的影响--基于破产威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