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衰退栲树种子命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森林衰退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8-10页 |
1.2.2 物种衰退对种子生产的影响 | 第10-12页 |
1.2.3 物种衰退对种子命运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4 物种衰退对林下环境与新生幼苗的影响 | 第13页 |
1.2.5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的衰退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18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17页 |
2.1.2 植被概况 | 第17页 |
2.1.3 研究物种概述 | 第17-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2.2.1 样方的设置 | 第18页 |
2.2.2 栲树衰退特征调查 | 第18-19页 |
2.2.3 种子框的布设与种子收集 | 第19-20页 |
2.2.4 地表种子库和幼苗调查方法 | 第20页 |
2.2.5 种子性状测量方法 | 第20-22页 |
2.2.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3.1 栲树衰退特征 | 第23-25页 |
3.1.1 栲树胸径和高度特征 | 第23-24页 |
3.1.2 衰退母树个体特征 | 第24-25页 |
3.1.3 衰退栲树空间分布格局 | 第25页 |
3.2 母树衰退对种子雨的影响 | 第25-32页 |
3.2.1 种子雨时间动态 | 第25-26页 |
3.2.2 种子组成及产量 | 第26-27页 |
3.2.3 种子形态学特征 | 第27-30页 |
3.2.4 种子营养物质与防御物质 | 第30-31页 |
3.2.5 种子化学元素含量 | 第31-32页 |
3.3 栲树衰退对地表种子库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1 两种生境中地表种子库比较 | 第32-33页 |
3.3.2 两种种生境种子萌发率和转化率比较 | 第33-34页 |
3.3.3 两种种生境新生幼苗密度和株高比较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41页 |
4.1 栲树衰退格局 | 第35页 |
4.2 栲树衰退对种子命运的影响 | 第35-39页 |
4.2.1 母树衰退对种子雨时间格局及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2 母树衰退对种子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3 栲树衰退与种子化学元素 | 第37-38页 |
4.2.4 栲树衰退对种子命运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栲树衰退对新生幼苗的影响 | 第39页 |
4.4 衰退栲树林的管理 | 第39-4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5.1 结论 | 第41页 |
5.2 展望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附录 | 第53页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