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法净化烟气同时脱硫脱氮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SO_2和NO_x的来源及危害第11页
        1.1.1 SO_2的来源及危害第11页
        1.1.2 NO_x的来源及危害第11页
    1.2 生物法脱除SO_2的研究进展第11-15页
        1.2.1 好氧生物法脱除SO_2的机理第11-13页
        1.2.2 厌氧生物法脱除SO_2的机理第13-15页
    1.3 生物法脱除NO_x的研究进展第15-20页
        1.3.1 自养硝化作用第15页
        1.3.2 异养硝化作用第15-16页
        1.3.3 厌氧反硝化作用第16-18页
        1.3.4 好氧反硝化作用第18-20页
    1.4 生物法同时脱硫脱氮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1 同种细菌同时脱硫脱氮第21-22页
        1.4.2 多种细菌协同同时脱硫脱氮第22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2-24页
        1.5.1 立题的依据和目的第22-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33页
    2.1 生物塔同时脱硫脱氮实验装置第24-25页
        2.1.1 装置介绍第24页
        2.1.2 设备运行原理第24-25页
    2.2 实验材料第25-27页
        2.2.1 实验菌种第25页
        2.2.2 培养基第25-26页
        2.2.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6-27页
        2.2.4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方法第27页
    2.3 分析方法第27-28页
        2.3.1 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第27-28页
        2.3.2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第28页
    2.4 实验方法第28-33页
        2.4.1 菌种的采集和富集培养第28-29页
        2.4.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第29页
        2.4.3 菌种的保存和复苏第29页
        2.4.4 高效同时脱硫脱氮细菌的筛选第29-30页
        2.4.5 细菌形态学研究第30页
        2.4.6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0-31页
        2.4.7 最佳生长条件优化实验第31-32页
        2.4.8 分离细菌对填料塔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第32-33页
第三章 菌株5XSB的分离鉴定及同时脱硫脱氮性能研究第33-42页
    3.1 高效同时脱硫脱氮细菌的筛选第33页
    3.2 菌株5XSB的形态学研究第33-34页
    3.3 菌株5XSB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4-35页
    3.4 盐单胞菌(菌株5XSB)最佳生长条件优化实验第35-38页
        3.4.1 细菌最佳生长pH优化实验第36页
        3.4.2 细菌最佳生长温度优化实验第36-37页
        3.4.3 细菌最佳生长碳源优化实验第37-38页
    3.5 盐单胞菌(菌株5XSB)对同时脱硫脱氮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第38-42页
        3.5.1 细菌对同时脱硫脱氮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第38-40页
        3.5.2 细菌对脱硫塔脱氮效率的影响第40-42页
第四章 菌株9XSB的分离鉴定及同时脱硫脱氮性能研究第42-49页
    4.1 菌株9XSB的形态学研究第42-43页
    4.2 9号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3页
    4.3 荧光假单胞菌(菌株9XSB)最佳生长条件优化实验第43-45页
        4.3.1 细菌最佳生长pH优化实验第43-44页
        4.3.2 细菌最佳生长温度优化实验第44页
        4.3.3 细菌最佳生长碳源优化实验第44-45页
    4.4 荧光假单胞菌(菌株9XSB)对同时脱硫脱氮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第45-49页
        4.4.1 细菌对同时脱硫脱氮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第45-46页
        4.4.2 细菌对脱硫塔脱氮效率的影响第46-49页
第五章 结论第49-50页
附录1 两株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第50-52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52页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雾霾治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及其对农户福祉的影响--以沙坡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