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畜牧业、饲养业论文

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产决策行为适应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8-31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9-28页
        1.2.1 牧户生产经营决策行为研究第19-24页
            1.2.1.1 农户经济理论研究第19-20页
            1.2.1.2 牧户生产决策行为与生产效率的研究第20-24页
        1.2.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益与难点问题的研究第24-28页
            1.2.2.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的生态效果及对牧户减畜的调控作用第24-26页
            1.2.2.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态效果评估与补奖标准研究第26-28页
        1.2.3 总结第28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性第28-31页
        1.3.1 预期目标第28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8-29页
        1.3.3 主要研究内容第29页
        1.3.4 研究创新性第29-31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思路第31-37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1-35页
        2.1.1 研究区域分布第31-32页
        2.1.2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第32-34页
            2.1.2.1 自然概况第32-33页
            2.1.2.2 社会经济及畜牧业发展概况第33-34页
        2.1.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情况第34-35页
    2.2 研究布局与工作思路第35-37页
第三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牧户家庭畜牧业生产资源配置与收益变化第37-56页
    3.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第37-38页
        3.1.1 数据来源第37-38页
        3.1.2 研究方法第38页
            3.1.2.1 数据处理方法第38页
            3.1.2.2 技术路线第38页
    3.2 研究结果第38-55页
        3.2.1 人力资源情况第38-41页
            3.2.1.1 人口分布情况第38-39页
            3.2.1.2 人口年龄结构第39-40页
            3.2.1.3 人口文化程度第40-41页
        3.2.2 草地资源情况第41-43页
        3.2.3 牲畜数量与结构分析第43-45页
            3.2.3.1 牲畜数量第43-44页
            3.2.3.2 畜种结构第44-45页
        3.2.4 草畜关系分析第45-46页
            3.2.4.1 草地载畜量第45-46页
            3.2.4.2 草畜平衡分析第46页
        3.2.5 牧户经营性投入分析第46-49页
            3.2.5.1 户均和人均当年生产投入第46-47页
            3.2.5.2 畜均当年生产投入分析第47-48页
            3.2.5.3 生产投入结构分析第48-49页
        3.2.6 牧户生产收益分析第49-55页
            3.2.6.1 牲畜出栏第49-50页
            3.2.6.2 生产收入/收益分析第50-52页
            3.2.6.3 家庭总收入第52-53页
            3.2.6.4 总收入结构分析第53-55页
    3.3 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牧户家庭畜牧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耦合及效率研究第56-96页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56-58页
        4.1.1 数据来源第56页
        4.1.2 研究方法第56-58页
            4.1.2.1 DEA模型第56-57页
            4.1.2.2 结构方程模型第57-58页
            4.1.2.3 技术路线第58页
    4.2 研究结果第58-94页
        4.2.1 牧户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耦合特征第58-61页
            4.2.1.1 家庭畜牧业主要生产要素与产出指标体系构建第58-59页
            4.2.1.2 家庭畜牧业主要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指标的统计描述第59-61页
        4.2.2 家庭畜牧业主要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分析第61-79页
            4.2.2.1 生产投入要素之间的耦合分析第61-69页
            4.2.2.2 主要产出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第69-71页
            4.2.2.3 投入与产出要素之间的关联第71-76页
            4.2.2.4 牧户生产决策单元投入产出要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76-79页
        4.2.3 样本牧户家庭畜牧业生产效率分析第79-94页
            4.2.3.1 DEA有效性分析第79-86页
            4.2.3.2 牧户样本生产决策单元资源配置优化分析第86-94页
    4.3 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牧户草畜平衡生产决策行为适应研究第96-119页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96-97页
        5.1.1 数据来源第96页
        5.1.2 研究方法第96-97页
    5.2 研究结果第97-117页
        5.2.1 生态补奖政策对草畜平衡区牧户生产行为的调控第97-116页
            5.2.1.1 经营草地面积及其资源配置变化第97-102页
            5.2.1.2 牲畜数量变化第102-105页
            5.2.1.3 饲草料储备第105-106页
            5.2.1.4 草畜平衡率第106-111页
            5.2.1.5 生产性投入与经营性纯收入第111-116页
        5.2.2 牧户草畜平衡率调控与增收的关系第116-117页
    5.3 小结第117-119页
第六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变化的县域尺度效应第119-143页
    6.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第119-121页
        6.1.1 数据来源第119页
        6.1.2 研究方法第119-121页
            6.1.2.1 相对湿润度指数第119-120页
            6.1.2.2 MODIS_NDVI数据处理第120-121页
            6.1.2.3 技术路线第121页
    6.2 研究结果第121-141页
        6.2.1 县域畜牧业变化第121-126页
            6.2.1.1 牲畜数量第122-124页
            6.2.1.2 畜种结构第124-125页
            6.2.1.3 畜产品产量第125-126页
        6.2.2 基础设施第126-128页
            6.2.2.1 天然草打贮草量第126页
            6.2.2.2 畜棚建设量第126-127页
            6.2.2.3 畜圈建设量第127-128页
            6.2.2.4 草地围栏建设量第128页
        6.2.3 县域草原生态变化第128-137页
            6.2.3.1 主要气象因子波动分析第128-131页
            6.2.3.2 基于遥感的草地生态状况变化第131-137页
        6.2.4 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的影响第137-139页
        6.2.5 生态补奖政策与县域畜牧业发展第139-141页
    6.3 小结第141-143页
第七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草原放牧系统生态-经济均衡的载畜量阈值研究第143-151页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43-145页
        7.1.1 数据来源第143-144页
            7.1.1.1 研究区概况第143页
            7.1.1.2 试验设计第143页
            7.1.1.3 数据采集第143-144页
        7.1.2 研究方法第144-145页
            7.1.2.1 数据处理方法第144页
            7.1.2.2 技术路线第144-145页
    7.2 研究结果第145-150页
        7.2.1 优势植物种群特征第145页
        7.2.2 群落生物量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第145-146页
        7.2.3 群落物种多样性第146页
        7.2.4 草畜互作效应第146-147页
        7.2.5 草畜平衡阈值分析第147-149页
        7.2.6 草畜平衡的植被判识第149-150页
    7.3 小结第150-151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151-156页
    8.1 讨论第151-153页
    8.2 主要结论第153页
    8.3 政策建议第153-154页
    8.4 研究展望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作者简历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糖饲料诱导大口黑鲈代谢性肝病及胆汁酸靶向干预机制研究
下一篇:关于初中生网络生活的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