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20-36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20-2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5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1.2.1 有限理性 | 第26-27页 |
1.2.2 决策偏见 | 第27-28页 |
1.2.3 认知采样 | 第28页 |
1.2.4 凸显性 | 第28-29页 |
1.3 问题的研究价值 | 第29-31页 |
1.3.1 理论价值 | 第3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30-31页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1-32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33-36页 |
2 决策偏见相关研究综述 | 第36-70页 |
2.1 决策偏见推动下的决策理论发展 | 第36-45页 |
2.1.1 理性决策理论 | 第36-38页 |
2.1.2 理性决策理论的系统性背离:启发式和决策偏见研究 | 第38-42页 |
2.1.3 描述性决策理论:前景理论 | 第42-44页 |
2.1.4 决策理论发展评析 | 第44-45页 |
2.2 决策偏见形成的研究视角:动机、认知和采样 | 第45-70页 |
2.2.1 动机视角 | 第45-49页 |
2.2.2 认知视角 | 第49-58页 |
2.2.3 采样视角 | 第58-69页 |
2.2.4 决策偏见形成的研究视角评析 | 第69-70页 |
3 凸显性驱动的认知采样框架 | 第70-111页 |
3.1 整体解释框架构建 | 第70-79页 |
3.1.1 决策的信息认知处理过程分析 | 第70-72页 |
3.1.2 认知采样框架的核心要素 | 第72-76页 |
3.1.3 凸显性驱动的决策偏见的形式化模型 | 第76-79页 |
3.2 凸显性导致的刺激采样偏差分析 | 第79-80页 |
3.3 凸显性导致的效用推理偏差分析 | 第80-81页 |
3.4 基于认知采样框架的典型决策偏见效应解读 | 第81-102页 |
3.4.1 与信念、认知相关的偏见 | 第85-91页 |
3.4.2 与偏好相关的偏见 | 第91-97页 |
3.4.3 社会化影响偏见 | 第97-102页 |
3.5 框架实证研究设计 | 第102-111页 |
3.5.1 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 第102-104页 |
3.5.2 实证研究设计 | 第104-111页 |
4 实证研究Ⅰ:词语召回情境下分布凸显性及情感凸显性驱动的刺激采样偏见 | 第111-134页 |
4.1 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 第111-114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114-118页 |
4.2.1 词语刺激 | 第114-115页 |
4.2.2 实验流程与系统 | 第115-118页 |
4.2.3 实验实施 | 第118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8-130页 |
4.3.1 词语再认 | 第118-120页 |
4.3.2 词频、情感效价和再认时间 | 第120-124页 |
4.3.3 词语自由召回 | 第124-128页 |
4.3.4 小结 | 第128-130页 |
4.4 结论与启示 | 第130-134页 |
5 实证研究Ⅱ:信息评判情境下先验凸显性驱动的消息采样与态度形成偏见 | 第134-160页 |
5.1 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 第134-136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136-146页 |
5.2.1 实验话题和消息刺激 | 第136-138页 |
5.2.2 测量工具 | 第138-142页 |
5.2.3 实验流程与系统 | 第142-145页 |
5.2.4 实验实施 | 第145-146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46-158页 |
5.3.1 描述性统计 | 第146-147页 |
5.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147-148页 |
5.3.3 先验态度vs.消息蕴含态度对后验评判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5.3.4 先验态度凸显性与正面/负面消息块的采集行为 | 第150-151页 |
5.3.5 先验态度凸显性与消息块的感知评估(消息感知态度、消息感知信息性和消息感知可信性) | 第151-154页 |
5.3.6 先验态度凸显性与消息块召回 | 第154-155页 |
5.3.7 先验态度凸显性与决策偏见 | 第155-157页 |
5.3.8 先验知识的弱影响 | 第157-158页 |
5.4 结论与启示 | 第158-160页 |
6 实证研究Ⅲ:序贯决策情境下风险信息凸显性驱动的选择与概率估计偏见 | 第160-185页 |
6.1 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 第161-163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163-170页 |
6.2.1 实验情境 | 第163-165页 |
6.2.2 实验流程与系统 | 第165-169页 |
6.2.3 实验实施 | 第169-170页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70-182页 |
6.3.1 总回报 | 第170页 |
6.3.2 风险信息凸显性与采样和决策偏见 | 第170-175页 |
6.3.3 记忆能力、风险信息凸显性与采样和决策偏见 | 第175-178页 |
6.3.4 小样本偏差 | 第178-179页 |
6.3.5 其他现象观测:过度自信、采样策略 | 第179-181页 |
6.3.6 小结 | 第181-182页 |
6.4 结论与启示 | 第182-185页 |
7 管理启示:凸显性驱动的决策偏见现象解读及其纠正策略思考 | 第185-193页 |
7.1 凸显性驱动的决策偏见现象解读 | 第185-190页 |
7.1.1 金融投资 | 第185-186页 |
7.1.2 消费者决策 | 第186-188页 |
7.1.3 税收凸显性与税收制度设计 | 第188-189页 |
7.1.4 司法裁决 | 第189-190页 |
7.2 决策偏见的纠正策略 | 第190-193页 |
7.2.1 决策者采样推理能力培养与提升 | 第190-192页 |
7.2.2 良性信息生态环境构建 | 第192-19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93-19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93-195页 |
8.2 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195-197页 |
致谢 | 第197-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29页 |
附录A 实验界面设计说明 | 第229-247页 |
A1.词语召回实验(第4章) | 第229-233页 |
A2.信息评判实验(第5章) | 第233-242页 |
A3.序贯决策实验(第6章) | 第242-247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的研究项目及成果 | 第247-248页 |